最新(通)Announcement(告)最新

2007.1.7
各位同學,請注意(並請科代表及各組組長傳達消息予同學):
一.第四階段的報告,請於三月二十四日前上載;
二.最後一部份,即第五部份,需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上載;
三.全文請各組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依下列指引作整理,並於五月十三日前列印釘裝交科代表
全文定稿指引如下:
1.請作必要的文字字數整理,全文以五千至一萬字以內為宜(不包括參考文獻);
2.請作必要的句子、用詞、錯別字等的檢查及修改
3.請按A4大列印,並制作硬皮封面底,並於影印公司釘裝
4.影印並釘裝數量:組員人數+2
5.內文格式將於四月份上載於網站,請屆時同學按之進行整理。
6.最後將選出三份優秀報告,於特定時間進行校內公開簡報,詳細未定。

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08年的一份好禮物,ka!

<從珠三角的環境問題看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珠三角的空氣污染

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問題的基本情況

  珠江三角洲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同步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環保部門及科研單位的監測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大面積的區域性空氣污染,酸雨頻率居高不下,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灰霾天氣已超過年三分之一的天數。部分地區是在傳統煤煙型污染尚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空氣污染出現了區域性、複合性、壓縮性的新特徵,光化學煙霧污染已比較嚴重。。珠三角的大氣顆粒物附著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直接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珠三角的空氣主要有四大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簡稱VOC),其中VOC在空氣中會與其他污染物?生化學作用,形成臭氧,最終導致整個珠三角地區上空霧彌漫,影響能見度。

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問題的原因分析
1、珠江三角洲大氣灰霾嚴重,警示空氣污染形勢嚴峻。
灰霾是指空氣懸浮著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顆粒物,能見度小於10公里(相對濕度小於90%時)的大氣現象。灰霾的成因主要是:在污染物懸浮細粒子產生總量較大的區域,當遇到連續的靜風、逆溫等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時,污染物懸浮細粒子的積聚造成空氣能見度降低,即出現灰霾天氣。近年珠江三角洲及國內一些區域,因空氣質量差,灰霾天氣較嚴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01年到04年,廣州灰霾天數由64天增加到 144天,佛山近年達123天~174天。這說明了以能見度觀測的灰霾天數與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工業化密切相關,警示了空氣污染形勢嚴峻。

2、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燃料消費量過大。
  珠江三角洲近年燃料消費量快速增長。據資料,珠江三角洲工業燃料消費總量1998年約3200萬噸,到 2003年,工業燃料消費總量達5800萬噸,工業燃料消費總量五年增幅高達80%。加上近年機動車汽油、柴油 消費量約800萬噸/年,輪船及小型柴油發電機柴油消費量約600萬噸/年,珠江三角洲區域內與空氣污染直接相關的燃料消費總量近年超過7000萬噸/年。珠江三角洲工業燃料消費量約占總燃料消費量的百分之八十,機動車汽油、柴油的消費總量約占總燃料消費總量的百分之十幾。珠江三角洲的二氧化硫總排放量,絕大部分來源於工業生?;氮氧化物總排放量的來源,工業生產廢氣約占 60~70%,機動車尾氣約占10~20%。


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問題的預防和治理工作
1.《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的聯合聲明》
為了改善珠三角的空氣污染,粵港政府同意訂立目標,盡最大努力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總量,以1997年為參照基準,分別削減40%、20%、55%和55%,並盡力爭取在2010年達到這目標。為了達到這目標,兩地政府會詳細考慮研究報告中建議的各項強化控制措 施,因應其可行性著手研究推行一系列新增的防治措施,並訂立優先次序及具體行動計劃,務求爭取在2010年在各自地區達到上述同一目標。  
兩地政府亦會共同制定一個區域空氣質素管理計劃,指定有關機構負責統籌及監察有關措施進度的工作,並向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報告。雙方並會成立一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署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局所組成的專家小組,共同監察區內空氣質素及變化,和分析改善措施的成效。該專家小組亦會負責訓練雙方政府有關的人員,交流技術,及留意新技術和措施引入區內使用的可行性。

2.區域空氣監測網
經過2年多的努力,雙方合作建成了覆蓋整個粵港珠三角區域的空氣監測網絡。該網絡由16個監測點組成,其中13個監測點在廣東境內,3個位於香港的荃灣、東涌及塔門。該監控系統是我國第一個覆蓋面廣、監測儀器完備、監測項目齊全的區域性空氣監控網絡,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系統的開通和驗收,是粵港兩地攜手應對區域性跨境污染取得的標誌性進展。

第二節 珠三角的水污染
珠江三角洲水環境的基本情況
珠三 角 位 於 廣 東 省 中 南 部 , 瀕 臨 南 海 , 是 我 國 南 亞 熱 帶 最 大 的 沖 積 平 原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達 1 8 0 0 - 2 2 0 0 毫 米 , 為 全 國 平 均 水 平 的 3 . 6 倍 。 多 年 平 均 徑 流 量 達 3 1 3 億 立 方 米 , 多 年 平 均 徑 流深 為 9 9 5 . 5 毫 米 。 每 公 頃 土 地 平 均 佔 有 水 量 6 . 1 萬 立 方 米 , 人 均 水 資 源 量 3 2 0 0 立方 米 , 分 別 為 全 國 的 3 . 1 倍 和 1 . 3 倍。

珠 三 角 水 環 境 保 護 的不 利 因 素 與 存 在 問 題
1 . 經 濟 增 長 速 度 快 , 人 口 壓 力 大
珠三 角 是 我 國 經 濟 、 城 市 發 展 最 快 的 地 區 之 一 。 1 9 9 7 年 全 區 國內 生 產 總 值 5 3 0 0 多 億 元 , 約 佔 全 省 的 7 0 % 。 區 內 人 口 眾 多 , 城 市 密 集 , 企 業 興 旺 , 各 種 工 業 廢 水 、 城 市 生 活 污 水 排 放 量 很大 。 1 9 9 7 年 , 珠 三 角 工 業 廢 水 排 放 7 . 9 億 噸 , 佔 全 省 工 業 廢 水 排 放 量 的 6 3 % ; 城 市 生 活 污 水排 放 1 9 . 4 億 噸 , 佔 全 省 生 活 污 水 水 排 放 量 的 6 6 % 。 估 計 到 2 0 1 0 年 區 域 內 年 污 水 排放 量 將 達 3 0 - 4 0 億 噸 , 水 污 染 現 狀 和 發 展 趨 勢 令 人 擔 憂 。


2 . 農 業 污 染 日 趨 嚴 重
珠三 角 各 地 農 田 的 農 藥 施 用 量 相 當 大 。調 查 資 料 , 江 門 、 佛 山 的 農 藥 施 用 量 分 別 高 達 每 畝 4 . 6 7 公 斤 和 4 . 2 5 公 斤 , 這 在 全 國 也是 少 見 的 ( 全 國 平 均 水 平 為 每 畝 0 . 7 2 公斤 ) 。 所 施 農 藥 只 有 1 0 % - 2 0 % 附著 於 農 作 物 上 , 其 餘 均 流 失 於 土 壤 和 水 體 中 。 在 降 雨 豐 富 的 珠 三 角 地 區 , 高 農 藥 施 放 已 經 成為 水 體 陸 源 污 染 的 主 要 構 成 物 質 。 另外,在珠 三 角 大 中 型 畜 牧 養 殖 場 對 河 流 水 質 的 污 染 相 當 嚴 重。 據 估 算 , 1 頭 豬 帶 來 的 污 染 相 當 於 6 個人 產 生 的 生 活 污 染 。


3 . 環 保 投 入 不 足 , 城 市 環 境 基 礎 設 施 薄 弱
環保 投 入 不 足 , 城 市 污 水 處 理 廠 和 排 水 管 網 等 環 境 基 礎 設 施 跟 不 上 城 市 發 展 , 建 設 不 配 套 , 污水 處 理 率 和 達 標 率 低 。 目 前 珠 三 角 地 區 的 工 業 廢 水 達 標 率 平 均 只 有 6 0 % ; 城 市 污 水 處 理 率 平 均 僅 為 1 8 % 。 城 市 水 污 染 的 危 害愈 來 愈 突 出 。


珠江三角洲水污染問題的預防和治理工作

《 廣 東 省 碧 水 工 程 計 劃 》
內 容 包 括 重 點 整 治 急 需 治 理 的 江 河 、 湖 庫 ; 加 強 城 市 污 水 治 理 ; 嚴格 控 制 工 業 污 染 ; 加 速 環 保 法 制 和 能 力 建 設 。 " 碧 水 工 程 " 對 保 護 廣東省 、 包 括 珠 三 角 地 區 的 水 資 源 , 改 善 水 環 境 質 量 有 重大 意 義 。

《 廣 東 省 珠 江 三 角 洲 水 質保 護 條 例 》
該 條 例 結 合 珠 三 角 的 經 濟 地 理 特 徵 , 採 用 宏 觀 調 控 管 理 模 式 , 把 珠三 角 的 水 質 保 護 納 入 了 法 制 管 理 軌 道 。 條 例 對 生 活 污 染 源 、 邊 界 污 染 源 、 大 中 型 畜 牧養 殖 場 等 嚴 重 影 響 水 質 的 行 為 進 行 規 範 , 同 時 明 確 規 定 珠 三 角 內 禁 止 建 設 " 小 型 化 學 製 漿 造 紙 、 製 革 、 電 鍍 、 印 染 、 煉 油 、 農 藥 和 其 他 污染 嚴 重 的 企 業 " 。


第三節 澳門常見的環境污染
噪音污染----澳門的交通噪音、建築噪音、生活噪音的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澳門城市的主要公害之一,對市民的影響很大。大 部 分 影 響 人 們 生 活 的 高 聲 級 噪 音 產 生 的 原 因多 種 多 樣 , 產 生 噪 音 的 音 源 、 音 源 的 傳 播 條 件 和 對 噪 音 的 感 受 環 境 。 就 目 前 情 況 看 , 高 強 度噪 音 均 產 生 於 建 築 工 程 、 工 業 生 產 、 商 業 設 施 、 汽 車 交 通 、 表 演 場 所 和 大 量 市 民 參 與 或 出 席的 其 他 活 動 。

固體廢棄物-----隨著澳門都市化的發展,垃圾持續增加。2006年澳門廢物處理有限公司共處理廿八萬二千○五十九噸固體廢物,相等於平均每日七百七十三噸,比05年增百分之二點七。同期送往堆?區的鎔渣為五萬九千六百一十九噸及六千一百一十五噸灰。2007年,垃圾發電的電力總輸出為六十二點二八吉瓦時,相等於每噸垃圾生產電力二百二十一吉瓦時及蒸氣每兆瓦時九點八七噸。發電機使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點八。

空氣污染----澳 門 的 大 氣 污 染 是 指 澳 門 及 鄰 近 地 區由 於 人 類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活 動 , 產 生 出 有 害 物 質 , 進 入 到 澳 門 這 塊 廿 八 平 方 公 里 的 上 空 , 因而 改 變 了 大 氣 的 原 來 正 常 質 素 , 使 生 活 在 這 空 間 上 內 的 生 物 受 到不 良 的 影 響 .就 是 說 : 大 氣 中 各 種 污 染物 質 的 含 量 濃 度 , 超 過 了 澳 門 城 市 對 大 氣 所 能 自 凈 的 能 力 和 承 受能 力 , 達 到 了 對 生 物 有 害 的 程 度 , 從而 破 壞 了 城 市 環 境 的 生 態 系 統 平 衡 , 尢 其 是 干 擾 了 約五十 萬 市 民 的生 存 和 繁 殖 . 所 以 市 民 每 時 每 刻 吸 入 些 什 麼 樣 的 空 氣 , 對 於 每 人 的 健 康 至 關 重 要 .



水污染-----近年來,由於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及跨境合作的迅速發展、上游和附近潮汐流水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冒起、大型工程的發展、人口的急速增長、大量城市及工業污水的流入,使澳門附近水域的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不但破坏了本地水域的景象、旅遊、水上活動等功能,也打擊了澳門附近水域的排污、航運、行洪、等方面的功能 。


光污染----人類過度使用照明系統而產生的問題。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城市夜空裡的星星被眾多大廈的燈光所覆蓋而消失了。這使得觀察宇宙的研究受到影響,而且亦破壞了生態平衡。 在澳門, 一座座大型甚至超大型的酒店和娛樂場所相繼落成,不同形態、特色和風格的建築為澳門帶來了新的景象,然而各式建築物的玻璃幕牆、裝飾材料所造成的強光反射和大型屏幕及閃爍的霓虹彩光所帶來的視覺煩擾,已對澳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光污染。科學研究表明,受到長期的光污染不僅有損人的生理功能,還會影響心理健康,過度的光害亦會對環境生態做成破壞。

第四節 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何謂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可持續發展三要素

* 環境與生態要素(Ecological aspect)
指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Environmental Impact)。儘管這一原則得到各方人士的認可,但是由於目前人類科學知識的局限性,對於許多具體問題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認識,例如核電站,支持人士認為它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環保的,反對人士認為核廢料有長期放射性污染,同時核電站存在安全隱患,是不環保的。
* 社會要素(Social aspect)
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可持續發展並非要人類回到原始社會,儘管那時候的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是最小的。
* 經濟要素(Economic aspect)
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只有經濟上有利可圖的發展項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廣,才有可能維持其可持續性;二是經濟上在虧損的項目必然要從其他盈利的項目上獲取補貼才可能收支平衡正常運轉,由此就可能造成此地的環保以彼地更嚴重的環境損害為代價。

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前景
隨著澳門人口增長,巿民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需求亦不斷增加,加上工業活動所造成的種種污染,使人們的居住環境正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其中包括土壤的破壞、溫室效應的加劇、生物多樣性和森林面積的減少、淡水資源的短缺、化學污染物的積聚、海洋資源的濫用、沿海地區的污染以及臭氧層的破壞等等。與此同時,急速的城市化亦使不少城市地區面臨種種的困擾,例如交通擠塞、缺乏清潔食水和衛生設施、空氣、水體及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與危險廢棄物數量與日俱增以及居民健康受各種各樣的流行病威脅等等。毫無疑問,澳門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其可持續發展亦正受到上述因素所制約。
澳門,隨著博彩業的開放、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建立和區域經濟的融合,正逐步走向國際。這個地狹人稠的城市要邁向可持續發展,除制定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外,同時亦需要居民對環境的關注和投入。因此鼓勵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提高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鼓勵人人身體力行,特別是在善用和珍惜資源、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節約用水、物質的循環利用、有效利用能源、採用環保駕駛和購買環保產品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透過廣大市民的參與和行動,將可更有效地紓緩各種環境問題。2003年底澳門特別行政區已正式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交了2004年 “地球衛士”環境獎項的申請,該獎項的申請將有助提升澳門的環保水平外,其中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藉此提高居民的整體環保意識。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導至全球暖化的成因及其後果
12A 第三組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1.海洋溫度增加
2.大氣溫度升高
3.溫度升高
4.兩極冰山崩塌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北極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另一方面: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另一方面: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被覆蓋就不好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

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澳洲流行病學家Anthony McMichael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

第二節、美國為何退出《京都議定書》?
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條約只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才會對美國有效。現總統布什不會把條約交給國會批准,他原則上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思想,他認為議定書的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國參議院就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

第三節、節約運動可從自身發起?
1.香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每年5-6公噸,相當於260多棵樹木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只有從生活細節上節省能源,甚至改用可再生能源,我們才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使用具有能源效益的電器,例如附有能源效益標籤,或國際認可的能源星標籤(Energy Star)。
3.以慳電膽代替普通燈膽,慳電膽只需四分一的電力,便可亮著多十倍的時間,每換一個慳電膽,每年便可減少約13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長遠而言既省錢又環保。
4.當你長時間不用電器,請關掉,停留在待命模式(Stand-by)會耗費5%的電力,額外排放數以千公斤二氧化碳。
5.減少使用乾衣機,一年中有半年不用乾衣機可減少32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6.購買本地種植和生產的食品,減少長途運輸所消耗的能源。
7.每天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以單車代步或步行。
8.有需要時才開冷氣,不必要的冷氣會加劇地球變暖。
9.長時間離開房間,請記住關燈。

第四節、研究在不影響經濟發展下的抗暖方法的可行性?
一個省錢又有效的方法是多種樹,因為樹木能吸收我們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過去,由於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例如:巴西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變成光禿禿的一大片,造成眾多災害。
我們應該盡早使用替代能源,例如使用風力和海浪以及海水溫差來產生能源,此外,使用酒精含量多一點的石油也可以改善地球變暖的問題。

火山、森林火災、海洋和大氣的變化都是自然現象,足以改變氣候,大自然會不會自己扭轉變暖的趨勢呢?

史克利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認為過去幾十年來氣候變暖,可能並不是地球軌道改變,太陽的變化和火山等通常的原因所引起,而是由於人類向大氣散發更多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

組員分工:
潘穎思(10) 資料搜集,制作.
林嘉恩(12) 資料搜集,刪定,制作.
林季螢(13) 資料搜集,排版,整理.
梁家榮(18) 資料搜集,資料傳送.
吳惠霞(22) 資料搜集,排版,整理.

12A地理專題報告-----全高中三年級對中國民族的認識

組長:吳桐麗( 21)
組員:朱潔霞 (6 )、陳靜嫻 (7) 、李翠雲(17)、黃慧儀(27)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服飾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顯示著一種文明、一種燦爛。自唐朝建立起中國服裝史上最豐富、最開放、最具影響力的服裝體系後,中國便有了「衣冠王國」的美譽。至今,中國民族服飾依然光彩奪目,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中國的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習俗,他們的衣冠服飾尤是多姿多采,其設計與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審美情趣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一節-----各民族的生活環境

普米族--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普米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人口3萬餘人,其中麗江地區約有1.5萬人,居住較為分散,除一些小聚居村外,大多與納西、白、藏、彝、傈僳等民族雜居。各地普米族的自稱基本一致,蘭坪、麗江、永勝的普米族自稱“普英米”,寧蒗的自稱“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這與自古崇尚白色有關。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遊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西元八世紀左右,逐漸南移至川、康一帶,西元十三世紀中葉,由部落首領率眾加入蒙古解放軍隊,隨忽必烈入滇,並定居在現在分佈的地方,史稱“西番”或“巴苴”。1960年定名為普米族。

傣族--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7傣族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

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族,又稱華人或唐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漢族歷來以勤勞儉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這種“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古代始終占絕對優勢。農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稱發達,尤其以發達的水利灌溉與精耕細作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中亞地區,當中大部份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住。現有人口大約839萬人(2000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

蒙古族--蒙古族有480.7萬多人。他們的分佈幾乎遍及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少數聚居或散居在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甘肅、寧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區,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稱。其意為“永恒之火”。 蒙古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祖先曾騎著馬四處征戰,創造了英雄的業績。他們勞動生產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就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蒙古族盛行的體育運動之一是賽馬,歌唱的是駿馬,跳的舞是《牧馬舞》、《馬刀舞》,連最有名的樂器也叫馬頭琴。因此,人們把蒙古族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彝族--彝族大多數聚居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四川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雲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也是彝族分布較集中的地方。另外,在雲南的大部分裏都散居著彝族。

藏族--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佈于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數為5416021。

滿族--滿族在古時稱肅慎、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為982.118萬;2000年人口普查時,滿族人口為1068萬。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


第二節-----各民族的傳統服飾
普米族--普米族婦女服飾較多變化。寧蒗、永勝一帶的婦女喜歡包大頭帕,以犛牛尾和絲線編發盤於頭頂,以粗大光澤為壯觀,並放一根紅線表示未婚,穿大襟衣,著百褶長裙,衣料多為紅色或者黑色金絨,裙以月白色、天藍色為主,腳邊加上一圈紅線。寬大的彩色腰帶,有的還在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 麗江、蘭坪一帶的婦女愛穿青、蘭、白色大襟短衣,外著色彩鮮明的繡花坎肩,並配以閃亮的銀扣。長褲外系圍腰布,編髮辮,中老年婦女喜戴黑布頭帕,未婚女子頭戴白或蘭底繡花方布帕,辮子由左向右綰在布帕外邊,喜戴手鐲、戒指、耳環等裝飾品,顯得古樸而素雅。普米族男子喜歡戴狐皮帽或氊帽,上穿右衽或對襟衣,多為黑色,下穿寬大的褲子,披白羊皮領掛,也有穿氆氌和呢質大衣的,系長腰帶,衣褲一齊束緊。膝下常以布裹腿至踝,佩戴長刀、獵槍,顯得英武剽悍。普米族服飾美觀大方,富有滇西北高原的濃郁特點。

傣族--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豔明快,會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多種多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漢族--漢族的服飾比較複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份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男子愛戴繡花小帽和皮帽;因為帽子各有特色,新疆居民根據帽子就可辨別對方的民族和居住地區。穿靴子也是新疆各少數民族一大特點。靴子一般是黑色長筒皮靴,男靴後跟較低,女靴均為高跟,北疆牧民冬天愛穿特別暖和的氈筒(氈靴);若遇下雨下雪或出門走訪親友時,維吾爾群眾又愛在靴子外面再穿一隻黑色膠套鞋,走路時防雨,進門做客就脫下套鞋,以免踩髒主人家的地毯或鋪氈。
維吾爾族男子愛穿圓領開襟長祫(衣半),,下穿長褲,束腰帶。冬天愛穿大皮氅,繫一條白布腰帶,隨身攜帶的小刀拴在腰帶上,細小物品揣在胸前或裹在腰帶裡,這是西域的古老裝束。 耳環、項練、手鐲和戒指,為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四種不可缺少的裝飾物,幾乎人人都有,而且平時有平時戴的,節慶又有節慶時戴的。此外,頭上有頭花、髮梳、髮夾、髮針,領口有領花,胸前有胸針、胸花等,視季節、髮式、衣著式樣的不同而靈活佩戴。為了便於戴耳環,維吾爾族的姑娘七、八歲就要穿耳洞,梳小辮。
蒙古族--蒙古族服裝強調色彩對比和服飾效果,蒙古族男女一般都穿長袍,袖長而寬,高領有衽,男袍肥大,女袍緊身。袍子沿邊、領口和袖口多為綢緞刺繡花邊或皮毛裝飾,男袍多為藍色和深色,女袍多為艷色或淺色,下端一般不開衩,男子扎腰時多把袍向上提一點,這樣既便於騎乘又顯得精悍,女子則向下拉展以使身體線條清晰,顯得苗條健美。腰帶一般為紅綠綢子。
蒙古族頭飾也很美麗、華貴,一般用瑪瑙銀鏈珊瑚玉石穿綴而成,靴子也很講究,有皮、毯和布之分,靴幫一般都貼有精美的圖案。摔跤場上的漢子穿的衣褲多繡有龍鳳吉祥圖案,蒙古族服飾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傳統文化,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彝族--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雙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的支系眾多,各地的服飾均各具特色。因而,在中華民族裡,彝族的服飾最多姿多采。 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 著長褲,女子上著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裙。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彝族,男子穿對襟上衣,著長褲,女子穿大襟上衣,著長褲。 彝族人具有尚黑、敬火、尚武的傳統文化心態,在其服飾中也有反映,彝族人以黑為美,以黑為貴。
藏族--藏族女子有典型的頭飾,青年女子多將辮子中央彩帶盤在頭上,成一彩辮頭箍,俏麗活潑。在藏族,女子平時穿斜領衫,腰間繫腰帶,其衣衫的主體多用單一的色調,在其袖口及領邊則以多種顏色拼接裝飾,頗具特色。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褥衣,腰前系一有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族同袍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至三十百米,長約一至二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表敬意。
滿族--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早期髮型為”金錢鼠尾“式,只留腦後如銅錢大小的一縷頭髮;到了滿清末期,逐漸演變為只剃前額,腦後垂辮的髮型,俗稱陰陽頭,影視劇中的即為這種;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天足,著花鞋。但現今的"旗袍"並非歷史上滿族女子的服裝,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減方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但仍然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
滿族婦女所著的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髮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髮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髮梳成辮子並挽成單髮髻,結婚後的髮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髮型把頭髮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好看。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制,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為兩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繡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第三節-----各民族的生活食俗
普米族--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製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番茄、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並長於用核桃、麻籽、蘇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殺年豬時除鮮食外,一般都做豬膘肉,也有將豬腸做成面腸或米腸;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慣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裏瑪酒(甜酒)。蘇裏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制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番茄等。

傣族--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曬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裏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鼈、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裏,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淨曬乾,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漢族--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薑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準、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農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餅)、麵條、抓飯、茶、奶等。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集市上出賣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餃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瓜果是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蒙古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乳製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退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麵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退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彝族--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即將玉米、蕎麥、小麥、大麥、粟米等雜糧磨成粉,和成小麵團,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稱疙瘩飯,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粑粑是將雜糧面和好,貼在鍋上烙熟,也有將和好的面發酵後,再貼在鍋上烙熟,稱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甯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肴。在春、夏季裏,喜用酸菜或幹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乾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麵條,作為主食。吃飯時,長輩價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此外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雞(土+從)、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幹酸菜和泡酸菜兩種,用煮過肉的湯煮酸菜加少許的辣椒,可解油膩、解渴、醒酒,並可解輕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種名吃“朵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製作“朵拉巴”時先將黃豆磨成漿,連漿帶渣與酸菜一起煮食,味鮮美。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酒時,大家常常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邊談邊飲,端著酒杯依次輪飲,稱為“轉轉酒”。且有飲酒不用菜之習。酒的種類有燒酒、米酒、蕎面疙瘩酒等。製作蕎面疙瘩酒時,先將蕎面疙瘩蒸熟,倒入簸箕中,待降溫後,撒上酒麴,拌勻,盛入墊有芭蕉葉的篾籮中,再用芭蕉葉密封,置於火塘邊發酵,過五、六天即成。在涼山州彝族民間,以壇壇酒(咂酒)較為有名。壇壇酒有用高梁、玉米、蕎子等雜糧為原料,加上草藥製成的酒麴,入壇用泥巴封口,酒味甜中帶苦,飲時加冷開水,用竹管飲用,人多時可多插入幾根竹管,多在年節、婚禮時飲用。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藏族--藏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牛羊肉、由青稞炒麵拌制的糌粑、奶茶,當然還有青稞酒。這個簡單的食譜卻有著極高的熱量,從而保證了他們在高寒缺氧的氣候條件下的生存需求。在茫草原上,牧人們就地取材,以幹牛糞為燃料,這既是一種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以不破壞任何生態。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滿族--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養麥為主食,現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乾飯或稀飯,晌午吃用黃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乾飯多用小米、高粱、玉米。
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主食品種豐富,有停悸、煮悸博(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治略、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因為它便於攜帶並且經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它至今仍是滿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節不同做法有別,春做豆麵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豆麵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面,餑餑蘸豆麵,呈金黃色,又粘又香。蘇葉餑餑,是將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將小豆煮爛成豆沙,包人蘇葉中蒸成。蘇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粘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內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酸菜即成為主要蔬菜。酸菜是滿族必不可少的,每到秋涼時,他們要幾百斤、上千斤地貯存大白菜。除了地窖存菏以外,他們把大白菜醃在缸裏,加鹽、水,用石塊壓實。不久白菜醃成了酸菜就可以食用了。把酸菜切成細絲放在豬肉燉粉條裏,解膩去油,説明消食,味道鮮美。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肴。
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過年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醃在罎子裏,以備一年的吃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味。
在滿族飲料中,酒居首席。滿族釀酒一般有清酒、燒酒、黃酒、湯子酒、松芩酒巴待,其中以松芩酒最為著名。釀時,山中覓一古松,伐其本根,將上好的白酒裝在陶制酒壇中,埋在樹下,數年後掘取,那時酒色如琥珀,故名"松苓酒"。
滿族故鄉盛產名貴藥材,其中著名的人參酒、參茸酒等已暢銷世界。滿族喜用的飲料還有豆汁、豆漿、奶茶、酸茶、蜂蜜水、山楂片水、糊米水等。
第四節-----各民族的禮儀和宗教
普米族--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龍潭上砍伐樹木、挖土搬石和亂丟雜物。遊客參觀儀式時要舉止莊重,不能說笑和出現輕薄行為。不能戴著斗笠進屋。不能摸別人的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
傣族--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不罵人,不講髒話。婦女從客人面前走過,要攏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樓下,不從客人所在位置的樓上走過。每戶人家都備有幾套乾淨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還在大路旁建有專用于接待客人的“薩拉房”。
漢族--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在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紀後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正統派(遜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依鄯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消了上層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設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徵收宗教捐稅(如吾守爾、扎卡特、卡斯布裏)等特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蒙古族--蒙古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和畜牧業,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高興地請客人喝馬奶酒。 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時,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般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挂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彝族--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裏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容豐登。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八人廣席,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在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肴。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藏族--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語“本曲”,俗稱黑教。本教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篤本,即“原始的本教”;恰本,即“流傳的本教”;覺本,即“改信的本教”。從西元7世紀吐蕃讚普松讚幹布信仰佛教,抑制本教以後,本教與佛教幾經鬥爭,佛教終於佔了上風,現在藏族大部分人信仰佛教。
滿族--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禮儀,特別是遷都沈陽後,滿族在本民族傳統禮儀的基礎上又吸收漢族儒家的倫理道德,並將本民族的文化同漢族、蒙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相互浸透交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滿族禮儀。 過去盛京民間有句老話叫“滿人禮節多,劃拉劃拉夠一車”。的確,在我國這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禮儀之邦”,比較起來,滿族的民間禮節可能是最多的。在滿族繁縟的民間禮儀中,不但有著“尊老敬上”、“重客守信”、“有難必幫”的傳統美德,而且對接人待客甚至是日常行為及說話嘮嗑都有相當具體的禮節要求。

12B 笫一組

冰川溶化使低海拔地區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調查澳門市民對相關議題的危機意識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裏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全球變暖對氣候、環境及生物的影響:
1. 陸地面積減少-----全球氣温上升,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低窪地
區和沿海城市。

2. 極端氣候現象增加-----使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等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頻率和强度增加。

3. 土地沙漠化-----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可能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

4. 物種消失-----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害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5. 影響(1)生態系統-----上升的氣溫已經開始影響生態系統。歐洲和北美的蝴蝶已經將它們的活動範圍向北移動了200公里,植物跟隨其後,而大型動物的遷移受到城市和公路的阻礙,沒有這麼迅速。在英國,春季蝴蝶比二十年前要提前平均6天出現。在北極,哈德遜灣的結冰期比三十年前要縮短了三個星期,這干擾了北極熊的生存,因為它們無法在陸地上捕食。兩份2002年發表於《自然》的研究,調查了科學界關於最近動植物區域或季節習性的改變的研究。對於最近出現變化的物種而言,有五分之四將其活動區域向兩極或高緯度遷移,出現了「難民物種」。青蛙的產卵、花的開放以及鳥的遷移平均每十年提前2.3天。

6. 全球缺水-----全球海面上升造成淡水污染的威脅,將影響海岸地區的飲用和灌溉用水。蒸發作用的增加使得水庫的作用減少。極端氣象的上升致使更多的水降落在變硬而無法吸收它們的泥土上,造成更多猛烈的洪水,而沒有起到潤濕土地或恢復地面水位的應有效果。在薩赫爾地區,在過去的30年間,年降水量已觀察到有平均25%的減少。

7. 造成部分地區氣候轉變-----例如:我國廣東部分地區正處於極旱狀態,而西北地區氣候正出現由暖乾向暖濕轉型的趨勢。

全球變暖對經濟的影響:
1. 農業的衰退-----長期以來,人們希望全球變暖能夠對農業產生積極的效果,因為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阻止光呼吸上。而光呼吸對數種作物的破壞負有責任。在冰島,溫度的上升已經使得大麥的廣泛種植成為可能,而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些變暖的效應起因於來自加勒比海的洋流的局部波動,它也影響了魚類的儲備。雖然在一些地區可以預見局部的受益(如在西伯利亞),但最近的研究證實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個負面的影響。更大範圍的實驗顯示,大氣溫度的升高、更長時間的乾旱及其二者的副作用,如近地臭氧氣體的高濃度,將可能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帶來農作物的根本性的減產。

2. 保險業-----一個直接受風險衝擊的行業就是保險業。自1960年以來,重大自然災害的數量已經翻了三倍,保險損失實質增加了十五倍(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後)。根據一項研究,最糟糕的災難中有35-40%與氣候變化有關(ERM, 2002)。在最近三十年間,全球受氣候相關災難影響的人口比例已線性增長到原來的兩倍,從1975年的約2%上升到2001年的4%(ERM, 2002)。氣候因素造成的家居和財產風險每年增加2-4%。結果保險金的上漲,並且在某些地方洪水災害保險對一些人來說將可能無法承擔。

3. 交通-----溫差增大,道路、機場跑道、列車線、管路(包括輸油管、污水管、食水管)將更容易損壞,需要更頻密的維修、替換。在含永久凍土的地區,更可能出現沉降。

4. 洪水-----因為在過去便於海上貿易,今日世上許多大都市都位於沿岸。由於全球變暖令海水水位升高,這些城市可能要為海岸防衛投入鉅大資源。各國的風險不同,孟加拉、荷蘭等低地國首當其衝,或須付出鉅大資源來預防水浸。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氾濫平原既是豐沃的農地,也是廉價的住地,窮人往往定居於此。這些氾濫平原上的民居常缺乏堤壩、水浸預警系統等基建,居民也常缺乏保險、儲蓄、貸款等財務支援,協助他們在水災後重建家園。

5. 移民-----一些太平洋島國,如吐瓦魯正在面對一個全體撤離的可能性,因為對於洪水的抵抗可能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吐瓦魯已經同紐西蘭就分階段遷移有了一個專門的協定。IPCC預計2050年將存在一億五千萬環境難民,主要由於海岸線洪水、河岸侵蝕以及農業破壞。這個數字代表了2050年預計人口數100億的1.5%。

6. 可持續發展-----全球變暖的綜合效應將特別危害到那些沒有能力減輕這種效應的國家和人民。這將抵消經濟增長和消滅貧窮的努力,並使得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變得更困難。

全球變暖對人類的直接影響:
1. 死亡率-----升高的氣溫對死亡率由兩個方向相反的直接作用:冬天更高的氣溫將減少寒冷造成的死亡,而夏天更高的溫度將增加熱量引發的死亡。這些變化的分佈顯然有分化,根據計算得出平均溫度升高一度在冬天減少的死亡要超過夏天造成的增加,結果是每年平均死亡率減少7000。例 :2003年8月一場熱浪襲擊了歐洲,造成正常死亡率之上22,000–35,000的死亡。有科學家撰文,稱平均溫度每上升攝氏一度,每年美國即會增加24,000宗謀殺,原因是體熱上升使人更加暴燥。

2. 疾病的傳播-----由於全球變暖令瘧疾等傳染病的傳病媒介能夠更廣泛地散佈。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在貧窮國家,傳染病的感染宗數可能因此上升;但在富裕國家,這類傳染病可能已為抽乾澤地、噴灑殺蟲劑等手段所消除和控制,國民健康未必會因此而受損,但防疫措施的花費可能會因此而大大增加,帶來經濟負擔。

(1)生態系統 : 在一個特定環境內,各種生物群體和環境之間,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由於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參考文獻




第二節、冰川溶化

人類活動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過多的溫室氣體積聚在大氣層中,加劇了溫室效應,因為更多的太陽輻射被溫室氣體所吸收,使地球的表面溫度開始升高,溫度升高導致全球增溫,南極的溫度也因全球增溫而上升,導致冰川融化。

(2)冰川溶化的隱憂:
關於冰川溶化的隱憂,之前都只是傾向於大環境的改變,例如:水位上升、淡水沖淡洋流的鹽份或破壞現在其他物質的輸鏈平衡等等。除了對大自然有影響外,原來對人類也有切身的危害。

據上海《新聞晨報》報道,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斯科特.羅傑斯教授發現,從北極的格陵蘭島的冰川中,他們發現了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羅傑斯教授指出,這類微生物會在適合其生存中的冰中潛伏,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在潛伏期,這些微生物處於『自我儲存』的狀態,冰芯的環境對它們的保存相當有利,這些病毒在等待宿主的到來,他們可能是人類、水生物或其它生物,遇到對其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這些微生物便會急速擴大種群,在宿主的種群中傳染開來。

存活在古老冰層中的病毒種類相當蕪雜,除各種流感病毒外,還有脊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等,甚至還有許多至今尚不可知的病毒種類。雖然還不能確定哪些古病毒會重返現代社會,對人類環境和健康會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全球氣溫變暖,未知的「潘多拉魔盒」已經緩緩打開。

有病毒學專家認為,人類的自我免疫力,不會「預見到」那些在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數千年的病毒重新出現,所以針對這些病毒的抵抗力也很脆弱。從理論上講,一旦傳染發生,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疾病流行。雖然存活於冰川中的「萬年病毒」數量並不多,但是根據病毒傳染的特性:只要在找到第一個宿主之後,就會以幾何級數全面擴增自己的「子孫後代」。除了「繁衍」速度驚人外,病毒傳染幾乎是「無孔不入」,只要有一絲與人體接觸的機會,就會毫不客氣地入侵並且尋求感染機會。對於人類的抵抗力來說,少許病毒入侵並無問題,人體內的白血球足以與之抗衡,但是大量病毒入侵,人體免疫防線終將「敗潰」。

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斷增高,最終會造成許多湖泊決堤。

最新調查顯示,喜馬拉雅冰川目前衰減速度每年達到15米。
近30年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川正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萎縮。

中國科學院專家警告,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屋脊冰川迅速融化,且呈加重態勢,這可能導致未來有數百萬人口面臨水源短缺的危險,尤其是中國和臨近國家依靠冰川融水生活的人群。

據西藏氣象局統計分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藏氣溫呈現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至今升幅約為攝氏0.9度,增長率達每10年攝氏0.47度,冰川對氣候波動響應的滯後時間為10至20年。據此預測,未來西藏冰川變化將以退化為主。

高山是地球的水塔,冰川溶化後,水注入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河流、湖泊。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縮小,世界上許多河流將會乾涸,人類的飲水供應和野生動物的生存就會面臨嚴重威脅。

安第斯山脈的冰川萎縮:
據阿根廷科學家考察,位于安第斯山中段的冰川已嚴重萎縮,造成當地河流水量大幅下降。

普洛莫冰川是阿根廷門多薩河和普洛莫河等河流的主要源頭。20世紀90年代以來,普洛莫冰川不斷縮小,冰儲量也明顯減少。阿根廷冰川學家發現普洛莫冰川已比1914年後退了7公里,相當於冰川面積減少了25平方公里,即減少了三分之一,冰的儲量下降了1200萬立方米。據水文部門報告,門多薩河的水量已減少了一半。

冰川融化影響水源供應:
由於冰川不斷在融化,水的供應前景令人感到十分擔憂,儘管目前融化的積雪在短期內還可以提供大量飲水。

薩爾福特大學的考林斯教授說:"河水的流量遠遠大過目前降雨量所維持的流量水平。但是這些大河流量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冰川最終會消失,儲蓄的河水也同樣會消失。"

正在縮小的冰川將會對內陸造成最嚴重的影響。環繞冰山的低地將乾枯,如中亞地區的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國的西部。

冰川溶化的影響:
1. 加劇地球暖化-----冰面可以將太陽熱能反射回太空,其融化意味著能量會滯留於大氣中,加劇地球暖化。此外,冰川融解後,部份水份化為水蒸汽(溫室氣體的一種),令溫室效應惡化。
2. 生態受災-----南北極的冰塊為浮游植物、北極熊、企鵝和海豹等動植物,提供食物、棲身所和繁殖條件。因此,冰塊的融化會對這些生物構成災難性的影響。
3. 海流受干擾-----冰川融化導致大量冷水注入海洋,干擾了為西歐和北美等地帶來和暖氣流的海流,令當地越來越冷。同時間,地球變暖亦會減少某些地區的雨季降雨量,為亞洲、非洲和美洲西部帶來乾旱的天氣。
由於海流可透過攪動海水,把沈澱深海的養份推上海面,有著滋養浮游植物和海洋生態的作用。隨著海流受地球變暖影響,這個自然的的養份循環也將受到干擾。
4. 陸上氾濫-----全球各地的冰川和雪山融化,大量淡水突然湧進河道或湖泊,令其水瀉氾濫,對當地人和動植物的生命構成即時危險。長遠而言,淡水迅速流失將嚴重減損淡水的供應,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安危。
5. 海平面急升-----冰地溶化,加上海水受熱膨脹,20世紀全球的海平面升高了10至30厘米 ,速度超越過去數千年的平均值。
(2)冰川: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寒帶地區的冰川冰組成。

參考文獻














第三節、澳門地理位置
澳門地理位置:
位置在东亚,瀕臨南海,緊靠中国大陆,位於我國廣東省珠江口西側,北以關閘為界,與珠海經濟特區的拱北接壤,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磨刀門,和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水相對。處東經113°34'47"~113°35'20",北緯22°6'40"~22°13'1"(以東望洋山燈塔為准)。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不高,主要由低丘陵地與平地組成,低丘陵面積從南向北減少,平地面積由南向北增加。

澳門半島為一條狹長的地帶,形狀像是一隻靴子,南北長約4千米,東西最寬約為1.8千米,面積9.1平方千米。半島自東北向西南傾斜,與華南沿岸山脈震旦走向相同。東北端以寬約240米的陸地與珠海市相連。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半圓形地(媽閣嘴)長約4千米,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則從沙梨頭海邊至新口岸最新填海地區東南角長約2.5千米。半島上有蓮花山、東望洋山(松山)、炮臺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等山脈,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半島上除了連島沙洲和附屬堆積地區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半島的東西兩岸地形各不相同,東岸面對大海是外港,風浪較大,因海水侵蝕有不少海崖和海穴,主要有港澳碼頭;西岸岸線較平直,面臨內河是內港,受西江影響而沉積淤塞,沿岸有20多個碼頭,主要是貨運及內河客運;南環海岸海水較深,堤岸迂回,建有兩座通向氹仔的跨海大橋,東北方部分地區則已填築成地。

氹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為東北至西南走向,並支配全島丘陵呈起伏狀。其中最高的是大氹山(雞頸山),海拔159.1米。全島原為大氹仔和小氹仔2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被連島沙洲連接起來。氹仔島的西北岸海水較淺。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山岩性質以花崗岩與火山岩為主。疊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環島的最高點,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為路環離華南海岸較遠,堆積較氹仔稍緩,沿岸海水較深,北岸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灘相間。

面積及人口: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提供的資料,截至2007年九月底,澳門的居住人口約為五十三點一萬人,由於澳門島是澳門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94%以上的人口和絕大部分的工商業集中於此。總面積達28.2平方公里(2005年)。

氣候:
澳門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2度,7月最熱,平均氣溫28.6度,最高超過30度;1月最低,平均氣溫14度,最低僅幾度。澳門年平均相對溫度為80%,多霧為澳門春季天氣的顯著特徵。澳門降雨量相當充沛,年平均降雨超過2000毫米,7月至9月是颱風最為活躍的時期。

澳門地理特徵:
1.地勢低矮、丘陵臺地起伏。
澳門雖然地勢不高,但是天然平地甚少(今天的平地大部分靠填海得來),丘陵、臺地分佈甚廣,是個低丘地區。全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路環島地勢最高,主峰塔石塘山海拔176.45米,也是澳門地區的最高峰。島上其他山丘也多在120米以上,如中區山(136米)、九澳山(122.6米)、炮臺仔山(121米)。氹仔島東有大氹山(159米),西有,小氹山(111米),北有北澳山(63.7米)。北部的澳門半島地勢最低,但是也不平坦。填海前的半島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分佈著7個山丘。最高的東望洋山(松山)海拔只有91米,斜亙於半島東部;媽閣山(73.2米)和西望洋山(62.7米)突起於半島西南端,與東望洋山隔南灣相望;大炮臺山(57.3米)盤踞於半島中央;望廈山(62米)扼守半島北部門戶;馬交石山(49米)在半島東北部,南連東望洋山,西通望廈山;青洲山(57米)孤懸於西北部。山丘之間分佈有坡度和緩的臺地,海拔高度一般為20~25米。有的地方臺地達25~30米,形成突出的小山崗,如望廈山與馬交石山之間的螺絲山(31.5米)和觀音堂後山(24.7米),大炮臺山西北的白鴿巢公園(30.2米,從前叫鳳凰山),大炮臺山與西望洋山之間的崗頂(24.8米,過去叫磨盤山)。

2.海岸線平直、沿岸淺灘廣布
澳門由一個半島和兩個海島組成,而且半島是一個陸連島,僅靠一條古老沙堤與大陸相連,陸界只有240米。澳門地區的海岸線很長。由於百餘年來不斷地填海拓地,澳門海岸線變化很大。今天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沿岸,天然海岸已經完全被人工海岸所取代了。路環島的填海規模相對較小,仍然保留相當的天然海岸線。人工海岸比較平直。路環島的天然海岸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花崗岩丘陵直逼海濱的岩岸,比較曲折,也比較陡;另一種是沙灘比較發育的海灣。如黑沙灣和竹灣。
由於泥沙淤積比較嚴重,澳門周圍近岸海域水深不足2米。退潮時便有大片淺灘露出。只有路環東北角近岸水深達5~6米,退潮時也有4米左右。水深不足對航運影響很大。不過,近岸淺灘廣布,對於土地資源缺乏的澳門來說,又提供了大規模填海拓地的有利條件。

文獻參考























第四節、低窪地區的危機
全球變暖會令海平面逐年上升,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2001年報告指出,本世紀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10至20公分,而到2100年之前,還會增加9至88公分。 所以有些海拔較低的國家會被淹沒;不僅如此,「波茨坦氣候衝擊研究學會」資深研究員克萊恩表示,鹽分高的海水會污染水庫儲存的雨水,島國民眾還需要昂貴的淨水設備,否則將面臨無水可喝的困境。
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受害國是位於太平洋上的一些迷你島國,以及擁有許多低地的孟加拉和荷蘭等低地國,此外,其他許多低窪地區也都深受影響。以下是一些已被淹沒或面臨被淹沒的地區:
1. 全球暖化,部分小島已被淹沒
(1) 全球首個有1萬人居住的印度洋小島洛赫切勒,已被海水吞噬。
(2) 8年前,獨立報曾報道太平洋珊瑚礁島國基里巴斯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首次被海水淹沒。
2. 全球第一個將被淹沒的國家-----圖瓦盧群島
(1) 圖瓦盧總面積為26平方公里,由9個環狀珊瑚島組成,總人口為1.1萬人。
(2) 2000年2月18日,圖瓦盧群島幾乎全被海水淹沒,當日首都的機場及部分房屋都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該國的海平面於2月19日下午5時左右上升至3.2米,2月20日下午5時44分潮退才緩慢退卻。圖瓦盧群島的最高海拔也不過4.5米,所有低窪地方的房屋全部沒頂。
(3) 在過去十年裡,海水已經侵蝕了圖瓦盧1%的土地。專家預言,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在五十年之內,圖瓦盧九個小島將全部沒入海中,在世界地圖上將永遠消失。

3. 廣州、珠海、中山和佛山將會在2050年被海水淹沒
(1)近50年,珠三角平均每10年升溫0.3度,並在持續增長,使到海洋水位上漲,預料到了2050年累積上升30厘米,淹沒5546平方米土地,包括廣州、珠海等城市,殃及面積相等於5個香港。

4. 海平面漸升,印尼多島將被淹沒
(1) 當地媒體報導,印尼科學家警告說,到2035年,印尼首都雅加達的機場將因為積水而無法使用;到2080年,海浪將拍打距離海岸10公里的總統府的階梯上。
(2) 印尼環境國務部長維圖拉爾早前警告,如果海平面繼續上升,印尼在2030年之前可能損失二千個島嶼。
5. 泰國首都曼谷20年內將被淹沒
(1) 曼谷市面對泰國灣,平均海拔高度只有0.4米,而隨著溫室氣體增多導致的全球變暖,泰國灣的海平面正以每年約2至3毫米的速度上升。
(2) 如果海平面上升0.5米,曼谷55%的面積將被淹沒;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曼谷72%的面積將成水城。

6. 紐約、孟買和上海將被淹;亞歷山大、開羅、雅加達、東京、大阪-神戶、拉各斯等沿海城市受到水位上升威脅。

以上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部分已經開始實施一些相關的措施去抵禦,例如:把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遷移、在沿岸築起堤壩等等。


參考文獻

12b第三組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相互關係 ---從四個城市發展階段分析

組長:劉美雯(23)
組員:張靜(5)、洪靜而(13)、林春虹(20)、劉穩儀(24)、廖婷婷(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三大危機
現今全球自然環境三大問題:
a.溫室效應
b.臭氧層破壞
c.物種滅絶。

(一) 何為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
大氣層使星球變暖的效應。有些人認為,主要由於人為作用,在地球上使溫室效應加強,而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影響
a.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溫室效應對地球的破壞根據信文的研究報導,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或附近的城市區域。因為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也令它們有消失的危機.
b. 海洋生態的破壞:因為溫室效應使海水上升,許多住在沿岸地區的魚類及貝殼類的空間降低,數量相對的就會減少。破壞了海洋原有的生態平衡。
c. 對人類的影響:因為溫室效應影響了人類健康的生長,動物的遷移將會帶來前所未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大規模擴張,危害人類的健康。
d. 對農作物的毀壞:溫室效應的效果會改變農作物的分佈以及生長的情況,而且這將對某些高緯度地區大量的植物種類減少。
e. 動物搬家:只要溫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會有許多地區的動物因為無法適應原本的生活環境而死亡,因此造成動物大量的遷移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如果事態嚴重可能造成許多稀有動物的絕種危機。
f. 全球暖化:全球的溫度每年都在提高。

解決方法溫室效應問題
在1997年由世界39個主要工業國家簽定的《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實施。其主要內容在規範各國對於二氧化碳(CO2)為最主要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12年,須較1990年減少5.2%以上。台灣雖然並非簽署國,但為順應趨勢並減少將來輸出商品的受制裁可能性,政府對於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已高度重視。

(二)何為臭氧層?
臭氧層是指
大氣層平流層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不是很高,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它會只有幾毫米厚了。

臭氧層的分佈
地球各地臭氧層密度大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最厚,兩極變薄。北半球的臭氧層厚度每年減少4%。現在大約4.6%的地球表面沒有臭氧層,這些地方成為
臭氧層空洞,大多在兩極之上。

臭氧層破洞對全球的影響
a. 人體健康:實驗顯示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且對惡性黑腫瘤也具有關鍵性影響。所有陽光中都包含紫外線,即使臭氧層濃度在正常水準時亦然,所以總是要避免過度曝曬於陽光之下。

b. 植物影響:植物的生理機能也受紫外線影響。一些間接改變例如植物形態、營養素在植物內的分佈、植物生理時鐘,受到紫外線影響的重要性,似乎還超過受到傷害的。這些改變可能影響植物群體間的競爭、平衡等。

c. 海洋生態:浮游生物是食物供給的根基之一。浮游生物僅局生活於限於海水錶層陽光充足之區域,有機物在此區域內的分佈易受風與海浪之影響,許多浮游生物都具有自主運動能力,以增加其生產量。照射過量紫外線會減低浮游生物的生存率、運動能力。此外,紫外線亦會對於海生動物的幼兒產生不良影響,就連目前紫外線量都略顯過強,更何況待臭氧層受破壞之後?


p.s.現在有科學家認為臭氧層的變化並非全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太陽射線的影響也許是現在臭氧層分佈狀況的根源。而具體到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影響。

臭氧層保護行動與法津
a.
1978年瑞典取替可能破壞臭氧層的濕劑噴罐。
b.
1987年,美國和聯合國許多成員簽署了1996年停止生產CFC的國際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c. 1999年12月3日《
蒙特利爾議定書北京修正案通過。中國訂法,要在2010年停止使用各種受控物質。
d. 2003年,科學家宣佈臭氧層破壞速度可能減慢,停止生產CFC生效。三 顆衛星和三個地面測試站都認為臭氧層破壞速度在近十年來減慢很多。

(三)物種滅絶
何為物種滅絶
物種是具有一定形態和生理特徵,居於一定自然分佈區的生物群類。物種是生物進化和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可代代相傳,從而保持物種的穩定性。但物種也可以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發展成另一個新種。
物種滅絕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使生物物種從世界上逐漸消失的現象。生物物種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過程。在自然狀態下,一種物種消亡了,新的物種又產生發展了,從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物種滅絶原因
a.人為:近百年來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人類把絶種動物用作造藥、皮草產品和裝飾品。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籤。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b.環境污染:污染是釀成生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如毒廢氣、廢水、輻射和熱能正在污染著我們的自然環境。這些污染可以直接殺死野生生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態環境。當生物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會減慢繁殖的速度及慢慢地變成瀕臨絕種。

保護物種條例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或「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是一個在
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已在1990年時改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並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

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
動物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

華盛頓公約的主張並非完全禁止野生動物的國際貿易,而是以分級管制、依需要核發許可的理念來處理相關的事物。目前被收錄在公約中的物種包含了大約5,000種的動物與28,000種的植物,並且被分列入三個不同的附錄:
附錄一(Appendix I)
包括了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這些物種通常是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
附錄二(Appendix II)
囊括了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到其存續的物種。如果這類物種的族群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則會被改置入附錄一進行全面的貿易限制保護。
附錄三(Appendix III)
包含了所有至少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換言之就是區域性貿易管制的物種。將這些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中,才能有效要求其他會員團體進行協助管制其貿易。
一條有關保護瀕臨絕種生物的國際法例已經制定。 根據這條法例,各國應保護瀕臨絕種生物,而且會合作來解決受影響生物的水源和其他環境問題。

由於瀕臨絕種的生物是被列在一本紅色書皮的名單中,因此往往也被稱為「紅皮書動物」或「紅皮書植物」(Red Data Animals / Plants)。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栖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現時已經列出超過30000種動植物。這些物種,不論是活生還是死亡,已製成標本,又或只是其皮、毛、蛋、肉、牙、角、骨、殼、骨骼、膽、膽汁或鱗片等身體部分或衍生物,均受管制。


科學家估計物種將來
英國研究稱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大滅絕,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4日公佈《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研究報告說,不斷上升的氣溫可能使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種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滅絕。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研究氣候、物種滅絕程度和生物多樣性之間在一段較長時期內的聯繫。研究人員分析了5億多年來的化石記錄以及氣溫變化,發現地球歷史上5次最大規模物種滅絕(即超過50%的生物絕跡)中,有4次發生於地球的高溫期。“這種聯繫總體來看適用於所有歷史時期,”參與這一研究的生態學家彼得 · 梅休說 “如果氣溫上升,物種滅絕(數量)也會隨之上升,生物多樣性就會下降。”據聯合國下屬的氣候變化政府間論壇預計,全球平均氣溫截至本世紀末的上升幅度可能在1.8攝氏度至4攝氏度之間。梅休警告說,如果按最大上升幅度計算,屆時地球的平均氣溫將接近2.5億年前的氣溫,當時地球上95%的動植物滅絕。


總建議
首先,必先加強人類對全球問題的認識,讓人們了解全球問題帶來嚴重的影響。另外,應定更多法例以全面性預防及解決全球問題。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但經濟與環境兩者,總是存在矛盾,所以全球的國家是否應定下共同且清的方向,那一方較為重要,若是全球努力,必有相當的效果。

四個地區
a.海南島 (趨向澳門的地區)
b.澳門 (現在各種情況)
c.新德里 (澳門將趨向的地區)
d.紐約 (澳門成為經濟地區將會趨向的地區)

海南島
地理位置
海南島是海南省的主要組成部份,古稱瓊州,陸地面積32,19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一或第二。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民族人口
海南省居民由漢族和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組成,2003年總人口810.5萬人。

環境狀況
海南島地處熱帶地區,全省森林面積178.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4.5%,比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高出26.3個百分點,比我國高出36.75個百分點,是我國僅有的兩大熱帶森林區之一;土地總面積353.54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所以海南是我國少有的熱帶寶地,有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陸地、海洋物產豐富,海南島經濟潛力巨大。目前探明,有植物46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800多種,600種為海南特有,藥用植物占全國的40%;陸曬脊跋動物566多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坡鹿、黑冠長臂猿、獼猴、黑熊等102種;可開採礦產37種,其中在全國占重要位置的有鐵、玻璃石英砂、鈦、天然氣等10種,已初步開採的瓊東南盆地崖13-1氣田,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海上天然氣田之一;水利資源豐富,河流154條,蓄水工程2400多宗,水資源總量為319億立方米,僅開發利用了1/5。海洋資源方面,在所轄20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上分佈著近30萬平方公里的高產漁場;在153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有2.57萬公頃可供養殖的沿海灘塗;海洋水產品種800多種,其中魚類500多種,海南產的紅魚、螃蟹、對蝦、血蚶、珍珠名聞遐邇。在海南的豐富資源中,還有在國內屬稀有的熱帶土地資源和海島旅遊資源。到目前止,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有26萬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海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 - 2000毫米,降水總量約58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列全國第一,高於亞洲;光照充足,光照率為50-60%,太陽總輻射量達130千卡/平方釐米。由於光、熱、水條件優越,海南生物生長繁殖的速率遠比國內所有地區快,農田終年可種植,坡地一年可耕作2-3次,除糧食作物和瓜菜外,可以種植數十種國內南部邊陲只能少量種植或不能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橡膠、甘蔗、椰子、檳榔、鳳梨、香蕉、胡椒、芒果、荔枝、龍眼、楊桃、咖啡、可哥、劍麻、腰果、茶葉等。

經濟方面
經濟建設
經過建省以來十多年的實踐和創新探索,海南走出了一條堅持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海島豐富資源,大力發展海島特色經濟的道路,形成了以熱帶高效農業、新興工業、熱帶海島旅遊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結構新格局,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農業方面
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大力調整結構,積極發展科技、訂單、綠色農業,種植業提高了效益,畜牧業保持較快增長,漁業持續快速發展,人工造林繼續推進,熱帶作物有新突破,生產條件的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

工業方面
由於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汽車、醫藥、油氣化工等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其中汽車產量首次突破2萬輛,達2.29萬輛,增長125%;化學藥品膠囊和化學藥品顆粒劑分別增長23.2%和30.6%;原油加工增長79.4%;化學纖維增長83.5%。

旅遊方面
加大了景點、酒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2003年,全年接待遊客1234.10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93.55億元。

近期經濟目標
海南工業、農業、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塊難得的寶地,正處在初期開發之中。在第十個五年計劃內(2001—2005年),2005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要達1700萬人次,年均增長11.2%;入境遊客80萬人次,年均增長9.8%;旅遊總收入達到145億元,年均增長12.6%。


澳門
地理方面
一) 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出口,處於香港西南方約60公里,正處珠江口西岸,與香港、廣州鼎足分立於珠江三角洲的外緣。東隔伶仃洋與香港相望,西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鎮一衣帶水,只隔一條不足1公里寬的濠江水道。北邊以古老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只有240米。南面則瀕臨浩瀚的南海。


二) 面積
澳門特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2006年統計總面積為28.2平方公里。(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總面積)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是由三條大橋連接起來的,而路氹填海區則把氹仔島和路環島連為一體。


三) 氣候
澳門是中國大陸與南中國海的水陸交彙處,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冬夏風相反,屬季風區、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熱,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2.3攝氏度左右。
1月-2月是澳門的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接踵而至,經過華中華南進入澳門,帶來寒冷乾燥的北風,通常這兩個月氣溫最低,市區溫度有時會降至攝氏10度以下,由於大氣中水氣含量不足,故降雨量及降雨日較少。3月-4月是季節交替期,氣溫及濕度上升。春季,除了中間幾天極爲潮濕,有霧、毛毛雨且能見度較低之外,其餘日子天氣尚好。
5月-9月是夏季,於天氣炎熱及潮濕,有不少惡劣天氣,如暴雨及雷暴等。而水龍卷亦偶有出現,同時7月-9月,熱帶氣旋頻繁出現,不論雨量、氣溫、降雨日數及雷暴等氣象記錄,都達至全年最高峰。10月-11月是秋季。澳門秋季時間短暫,天色晴朗,天氣穩定,舒適度高,清涼乾爽。11月-12月北方的冷空氣再次入侵。

經濟方面
澳門經濟屬於微型經濟體系,經濟規模有限,主要經濟行業高度依賴外部市場,澳門經濟發展以博彩旅遊業作為主體產業,配合製造業、金融保險業及建築地產業,成為推動澳門經濟的四大動力。

另外,澳門與內地在二OO三年底簽訂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稱《安排》)擴大了兩地間的經貿合作發展空間,亦有利於吸引外資進入澳門。受惠於《安排》中的「自由行」政策,澳門的博彩旅遊業及相關行業亦得到蓬勃的發展。


一) 旅遊博彩業
2002年,本澳博彩業收入提供四成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而在2006年,博彩業為澳門帶來558.84億澳門幣(約69.5億美元)的收入,比2005年增加100.84億澳門幣[41],佔財政總收入的7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4%。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2006年澳門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

二) 旅遊方面
澳門是一個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滙地,所以留下許多名勝古蹟,而澳門區內主要的旅遊景點有
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團評選的澳門八景和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因為蓬勃發展的博彩業帶動了旅遊業,加上澳門的旅遊發展朝向渡假式消閒娛樂方向,令內地遊客已經取代香港成為澳門遊客的第一大來源地。

目前危機
a. 人力資源不足
b. 部份中小企業競爭力不強
c. 通貨膨脹加劇


建議

a. 扶助中小企業發展
b.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c. 處理人力資源供求
d.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更多居民參與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e. 經濟體系走向多元化發展
f. 加強企業在金融市場方面的活力
g. 加強發展資訊科技產業


環境
一) 自然生態
直至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4,577平方米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佔82.7%,全澳有近三十個市政公園、四個郊野公園、十條步行徑,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逹8 880株。


二) 主要污染
噪聲污染方面
原因: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擁有汽車較多的地區之一,而且,澳門市區擁擠,所以各種噪聲污染源(如土木建築工程、工業廠房、空氣調節設備、卡拉OK和其他表演及娛樂活動,還有汽車交通等)。

相應措施
1994年,11月14日頒佈了第54/94/M號法令,制定了用於防止和控制環境噪聲的標準。
該法令明確管制住宅之土木建築技術工作及土木建築工作;土木建築工程設備之使用;空氣調節器及通風設備;表演、娛樂及類似活動;工業、商業及服務性行業等所產生之噪聲污染。
11月10日第241/94/M號訓令批准了經過修正的上述法令中的“聲學規定”,訂定空氣中噪聲傳播之測試條件及方式。

大氣排放方面
在2000年的環境狀況報告中所分析的結果,現有的資料顯示在本澳各項人為的污染源當中,仍以電力生產及陸上交通為最主要的污染源。而從圖2.16有關鉛排放量的分析可見,自從引入了無鉛汽油之後,其排放量一直有明顯的下降。另一方面,在2000年8月份頒佈,並由10月份開始生效的有關管制本澳車用輕柴油含硫量不得超過0.05%的第49/2000號行政命令,其效果必能從以後的排放清單中得到體現。


相應措施
澳門是有關減少排放危害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成員。為履行《維也納公約》的國際承諾,澳門於1995年12月4日頒佈了第62/95號法令﹔從1996年起(遵照上年12月4日的第78/GM/95號批示),澳門禁止生產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的物質。


交通運輸影響方面
在澳門,交通運輸佔本澳總能源消耗的45%(所指的總能源消耗並未將本地最大的能源消耗項目---發電計算在內)。儘管此項目所佔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相當大,但是有關消耗量亦正緩慢增長當中,尤其是陸上運輸部份(圖2.24)。路面上大量的車輛(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私家車)毫無疑問會給環境帶來壓力,特別是在造成大氣污染和引起噪聲方面。近年來由於汽車數量增長對環境、人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


相應措施
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0年規定車主必須事先申報打算要報廢的車輛,以免佔據公共空間;又例如增加了適量的停車位(近10年來已增加了4倍),以避免因不規則停車對行人及其他車輛的通過造成阻礙。但無論如何,馬路上的擠迫情況仍是日見明顯的。
為了紓緩近年來由於汽車數量增長對環境、人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0年規定車主必須事先申報打算要報廢的車輛,以免佔據公共空間;又例如增加了適量的停車位(近10年來已增加了4倍),以避免因不規則停車對行人及其他車輛的通過造成阻礙。但無論如何,馬路上的擠迫情況仍是日見明顯的。


新德里
地理位置 面積 人口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恆河支流依亞穆納河西岸,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沙賈漢納巴德),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838萬(2001年:連同德里古城區人口共1280萬)。而印度人口膨脹難題成堆,52年前剛剛掙脫殖民統治贏得獨立之際,印度人口約有3.45億,而半個世紀後卻已悄然增加了兩倍。目前,印度僅次於中國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人口總數占世界1/6。另外新德里也是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經濟方向
主要經濟
在目前的印度產業結構中,以軟體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佔據了大約55%的比重,而工業比例只維持在了25%左右。


印度的經濟方向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另外,印度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等傳統產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產業卻一枝獨秀。知識密集型的IT產業、醫藥醫療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業,在短短十多年中迅速發展崛起,舉世矚目,成為帶動印度經濟起飛的龍頭產業。

環境方面
打造綠色首都 (政府作出的措施)
10年前,新德里的森林和樹木覆蓋率不到10%。一遇颳風天氣,便是塵土飛揚,儘管車輛不是很多,但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空氣污染還造成很多人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當時的新德里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為了打造一個綠色首都,新德里市政府最近10年來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綠色革命”。據最新公佈的《印度森林調查》顯示,新德里現在的森林和樹木面積達到25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8.07%。新德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而越來越綠了。而它的森林和樹木覆蓋率在2012年達到33%。”新德里只給城市披上綠裝,而不治理城市污染,依然不能十分有效淨化空氣,改善環境。因此,新德里市政府在加大綠化力度的同時,下大新德里市政府還鋪設了很多壓縮天然氣輸送管道,建了大量壓縮天然氣加氣站。現在,新德里市區道路上絕大多數車輛都已經使用了壓縮天然氣。工業污染占到新德里總污染的20%。因此,新德里市政府接下來便是將市中心的工廠遷出去。經過耐心說服和法院強制執行,成百上千的工廠,特別是污染環境的工廠從市區中心遷到了市區南部。“工廠遷出之後,空氣品質明顯好轉。一項社會工程的完成必須有全社會的充分參與才能成功。因此,新德里市政府採取措施,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自覺建設一個美好家園。新德里市政府一方面在媒體上刊登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方面在街頭巷尾張貼印有“綠色的德里,乾淨的德里”字樣的宣傳畫。與此同時,還派人深入到居民社區,開展各種群眾參與的宣傳活動。經過幾年的努力,新德里市民的環保意識大為增強,起碼可以保證不去人為破壞環境。

印度飲水污染問題叢生
摘錄自2007年12月1日中央社新德里報導 :
印度衛生暨家庭福利部長拉瑪道斯30日在國會答詢坦承,印度全國有19個省和直轄區,包括首都新德里所在的德里地區,居民飲水含過量氟和砷的問題相當嚴重,同時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印度第三大城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省,有600萬人的飲水受到砷毒污染。稍早(29日),印度旁遮普省最大的公立醫院PGI醫院公佈一份調查報告,證實了印度醫界最害怕的一項事實,就是在居民人口2500萬人的旁遮普省,水遭到嚴重污染,是導致當地許多居民出現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中毒和損壞的主因。

專家警告:有毒煙霧今冬將再襲印度首都 (自然環境的污染)
 據法新社報導,環保組織科學與環境研究中心近日警告說,新德里在2000年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淘汰柴油巴士,但這反而使新德里正逐步失去它在環境保護方面已有的成果。現在,在已有的400萬輛汽車的基礎上,新德里每天新增1000輛汽車,這差不多是2000年的兩倍。“污染程度正在不斷的提高,2006年到2007年之間(新德里的污染物)達到350微克每立方米。”科學與環境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蘇尼塔·那芮(Sunita Narain)說。那芮認為這是新德里市內個人柴油汽車的增加的結果令城市裡的氮氧化物濃度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程度,這是交通工具造成污染的一個明顯的標誌。”她說。7年前,柴油汽車僅僅只占新德里所有汽車的2%,但現在這一比例提高到了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50%。柴油汽車的排放物會引發哮喘,並且“長此以往後會引發肺癌。 同時呼籲政府執行“第二代能源改革方案”,同污染作鬥爭。


印度德里因空氣環境污染死亡人數激增 2007/12/09 18:19:31 (新聞報道)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九日專電)據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美世公司「全球最佳居住城市」排行榜顯示,在全球被調查的兩百一十五個城市當中,印度首善之區德里雖排名第一百四十八名,卻是印度排名第一的最佳城市,但德里直轄區政府今天公佈統計顯示,德里地區去年因空氣污染導致呼吸疾病死亡人數超過九千人。
由德里直轄區政府主管出生暨死亡登記處公佈的德里地區「經濟暨統計」年度報告指出,德里地區二零零六年因空氣污染和環境因素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為九千一百六十四人,高於二零零五年的六千零一十四人和二零零四年的四千零一十一人。
德里西區達瓦卡地區衛生所高級官員凱夏普今天接受記者訪談時表示,德里地區空氣污染由來已久,除街頭常見擁塞的汽車排放大量廢氣之外,市府清潔工人習慣在街頭以焚燒方式就地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以及鋪設柏油的道路仍不普及而導致沙土飛揚,是造成德里空氣污染的因素。
德里著名的私立SitaramBhartiya醫院醫師潘德也表示,而與往年比較,德里地區今年感染呼吸系統疾病人數顯著增加,尤其是體質過敏的兒童與成人最為普遍,其中兒童死亡人數有增加趨勢。
由印度最高醫學機構「全印醫學研究中心與德里交通警察處共同進行的這項調查證實指出,德里地區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例,是印度全國同一病例平均數的十二倍,而德里地區感染呼吸疾病人數也佔全國同一病人數的百分之三十。
今年四月間,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美世顧問公司公佈「世界城市生活品質」排行榜調查報告,在全球被調查的兩百一十五個城市當中,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城市,再度蟬連全球最佳居住城市,印度首善之區德里則排名第一百四十八名、印度第一大城孟買排名第兩百零九名,科技大城清奈,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

紐約
地理方面
  紐約州面積約49,576平方英哩,陸地面積為47,939平方英哩,河流、湖泊面積為1,637平方英哩,為美國瀕大西洋中部地區(Middle Atlantic State)最大一州,面積全美排行第三十位,人口約1,819.6萬(2000年),冬季氣溫約在華氏40-55度,夏季氣溫約在華氏70-85度,除沿海岸地區外,紐約州年平均降雪量為40英吋。 而天然資源方面,較有價值之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礦產,包括水泥、砂石、砂礫、石膏等。金屬礦產包括鉛、鋅、鐵、銀。水力資源豐富,水力發電佔紐約全州總發電量之四分之一。


經濟方面
紐約目前面對的經濟問題
a. 國際匯市出現混亂。
b. 美國進口市場出現縮水。
c. 對世界500強公司的年度收益會帶來嚴重衝擊。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常住人口近千萬,也是西方經濟的象征。紐約還是全美最大的港口、交通樞紐、工業中心和對外貿易口岸。紐約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美GDP的比例高達25%,對外貿易額則佔全國外貿總額的比例也高達20%以上。加上紐約又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和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城市,華爾街行情則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晴雨表。噴氣式飛機連續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大廈,除了造成愈千人的傷亡外,對紐約經濟的打擊也是極明顯的。
由於撞擊事件嚴重地影響了紐約的投資環境,安全因素開始成為外國投資者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了。這樣,紐約將不再是個投資者的天堂,外國直接投資必然會大量減少,從而削弱紐約的經濟增長後勁。另外,紐約一直被國際旅游界公認為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大都市,幾乎所有到達美國的國際游客都有赴紐約觀光的不成文的規定。
但現在一場飛來橫禍,對紐約及美國旅游業的打擊則是致命的,短期內根本沒有恢復元氣的可能性。所以,這座世界性的經濟中心城市將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消除這場突發性的災難事件給它帶來的嚴重創傷。
【紐約九月三日綜合外電】經濟學家表示,雖然次級房貸危機風暴現在稍現停歇,上周股市帶動全球股市反彈,但信貸金融問題仍未完全解決,9月份的考驗已經到來——包括多項經濟數據出爐,以及聯儲會本月中旬的例會上是否最終決定降息。經濟學家預期,本周即將公布的最重要經濟報告——8月份整體就業報告將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成長依然穩健,失業率將仍然保持在六年來的最低水平。而現時外資在紐約州投資之廠商約3,000家。


重要產業介紹
一、主要製造業:電器、電子機械、專業科學儀器、化學製品、時裝及成衣、金屬製品、運輸機械、印刷業。
二、主要農業:穀類(玉米、小麥)、葡萄、蘋果、乳酪、酒類。
紐約五大行政區經濟發展戰略
2007年3月10日,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紐約市地產委員會議上做了《紐約五大行政區經濟發展戰略》的講話指出,構成紐約發展戰略的三大要素是:更適宜居住的城市、日趨多樣化的經濟架構、商務友好的環境與氛圍。他在發言中一再強調,保證紐約長期繁榮必須均衡五個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減少對單一區域(華爾街)的依賴;政府實施該戰略必須為所有紐約人創造就業和機遇。


一、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1.適宜居住的首要條件是安全,它是創造機遇的基礎
2. 為紐約人保留買得起的住房
3.娛樂、刺激和有創造性活動及場所

二、紐約經濟更多樣化和商務更友好的戰略
1. 40年來紐約目標最宏大再分區計畫-開發商業新空間
2.一系列經濟發展項目,政府投資達20億美元


三、遍及五個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確保長期繁榮
1.再建曼哈頓下城
2.產業激勵的新法規政策,減少對華爾街的依賴
3.所有五個區的再分區都會產生工作崗位。
4.人人機遇均等是紐約市的一切
5. 環境受經濟繁榮而遭受的破壞
到一八五○年代,紐約市無論服務業、文化娛樂、報章雜誌都逐漸朝向現代城市邁進,社會欣欣向榮對未來抱持積極樂觀的想法。紐約社會因經濟繁榮造就上層階級的富裕,以及產生以薪資為主的大批中產階級。不過工業化帶來不良的居住空間與環境污染,火災與疾病時常蔓延,許多人工作之餘無力前往郊外度假,街道髒亂、空氣混濁、貧民窟充斥.
6. 紐約對環境保護所實行的建議和行動
A ) 2007年4月24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日前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提出的改善紐約環境的一攬子提議表示歡迎,並且希望更多的城市和社區能夠在改善環境方面做出努力。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公佈了一項全面改善紐約環境的綜合環保計畫,內容包括植樹、更新排水管道、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支持、控制交通擁擠、使建築物更加節能等127項提議。其中一項提議建議對工作日早6點到晚6點之間進入紐約曼哈頓86街以南的車輛收取8美元的“交通堵塞費”。
B ) 摘譯自2007年10月29日 (紐約將加入塑膠袋減量計畫)
紐約因應世界趨勢,將採取嚴格措施降低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同時配合官方計畫,藉此機會成為其他城市的模範。一項於29日提出的提案,要求規模大於5000平方英尺的商店均需制定店內的回收計畫,並且販售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此外,商店提供給消費者的購物袋上,必須印有「請把這個袋子交給參加回收活動的店家("Please return this bag to a participating store for recycling.")」等字樣。
C ) 摘錄自2007年3月2日中國時報臺北報導
面對炎熱夏日的到來,紐約又迎來了用電高峰期。美國媒體15日稱,紐約部分辦公樓正在利用新的製冷系統,一種節能環保與節省開支的「冰鎮」大樓製冷系統。進而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D ) 摘錄自2007年月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美國紐約市府大手筆,斥資上百萬美元,進行舖天蓋地的廣告活動,呼籲人民節能,環保。紐約市民開始可以從電視、報紙、車廂及公車亭等看到這則綠能廣告,提供民眾10個節約能源的方法,其中包括改用省電燈泡、使用環保袋、避免開車、改搭大眾捷運等,紐約市長「彭博」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讓紐約市的廢氣排放量降低30%。「彭博」表示,希望透過行為的改變,拯救紐約、拯救地球、也拯救下一個世代。



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12B 第四組 從澳門放眼到世界 -- 由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引申至可持續發展

12B 第四組

從澳門放眼到世界
由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引申至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組長:洪培華

組員:洪婉華

林錦聰

王秋玲

黃遠紅

張偉傑
第一節 環境問題的認知

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分類:環境問題可分為第一環境問題( 狹義 )和第二環境問題( 廣義 )。

何謂狹義﹖
因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環境破壞和環境品質變化,以及由此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何謂廣義﹖
伴隨著人類的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嚴重、廣泛、影響深遠以至於危及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
一般而言,環境問題的陰影一直徘徊在人類的文明和發展過程中,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環境問題就開始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將人類改造自然的成就以某種程度的抵消,甚至給予毀滅性的打擊。

環境問題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的三個階段:

1、 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時期的生產力水準極為低下,對環境的影響和干預也極弱,此階段的環境問題僅僅是一種萌芽。

2、 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時期,由於農耕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出現,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類居住區周圍植被破壞、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城市環境污染等。

3、 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時期,由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人類的欲望也極度膨脹,造成了嚴重的城市和工業區的環境污染,人類特別是一些污染嚴重的國家開始對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出現了環境保護的概念、機構和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局部的環境品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從世界範圍看,環境問題並未根治,並在不斷惡化,環境問題迅速轉化為全球性的環境危機,並引發生態危機和人類的生存危機,成為明顯不同于過去的現代環境問題。

現代環境問題的原因:

對環境問題原因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環境問題在上世紀70年代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和關注後,學術界的論述可謂頭緒紛繁,眾說紛紜。概括地說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主要經過了環境問題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和意識、文明問題等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觀點和分析論證的角度不盡相同甚至分歧很大,但現在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的因素所致,應該應當從多學科的、多維的視角予以研究。

綜合各種有關環境問題成因的學說,現代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1、 人類生產勞動和環境問題

早期對環境問題的原因的認識有悲觀論和樂觀論兩大派。

悲觀論者認為環境問題和人類的生產勞動相伴而生,人類的生產勞動一方面是人類的文明進步,同時又必然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毀損,人類要生存就必然導致環境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回歸自然,重回農業文明。

這種觀點,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揭示出來,令人驚醒。這種論點被某些環保組織所接受,甚至被奉為其理論基礎。

然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一般意義上的發展是指物質生產水準的提高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是生活在各地的人們的正當要求,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永恆主題,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的根本動力。

發展權是世界上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中國改革和開放的目標。零增長在某種意義上內含著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花實現之後,維持現有的世界能源和資源、資本分配份額,限制別國發展的不良動機。

不發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不是生產勞動和發展必然導致環境問題呢﹖

環境問題,常常被構造成二元對立和兩難的困境:似乎要發展,就要破壞環境—生態;要保護環境—生態,就只能犧牲發展、忍受貧窮。這種思維方式和流行話語正在很多人那裏內化成某種“常識”或“共識”,阻礙著人們對發展與環境問題做進一步的嚴肅而富有積極意義的探討。

我們認為,環境問題從其歷史演進看,和生產勞動是有一定聯繫的,但他們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繫,這是我們認識環境問題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環境問題昭示著人與環境的正確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人在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地位問題和人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環境的問題。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在漫長的地球生態演進的過程中,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其他的生物、非生命物質一樣,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人處於地球生物鏈的最高一級,沒有人,地球生態系統可以進行下去,而沒有了森林、淡水,甚至毫不起眼的微生物,人類將最多只能存活幾個月。人對自然界有高度的依賴性,人不是超自然的產物,自然界中的一切並非只為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人也不是自然的中心。但和其他的生物、非生命物質不一樣的是,人具有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
因為人類和自然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人類的生產與發展勢必對自然環境產生諸種影響,客觀上改變著生態環境的某些方面。但並不是人類的生產與發展就必然導致環境問題。


2、 科學技術和環境問題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科學技術作為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本質力量,曾歷史地把人受制于自然,敬畏自然的狀態提升為人可以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狀態。

近代科學革命的奠基人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他深信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深藏於知識之中。伽里略認為自然界是用數學寫就的,自然的真理存在於數的事實之中這些認為技術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在歷史上摧毀了中世紀的枷鎖,也將帶給我們美好的未來。這些認為技術決定並支配著人的精神狀況和社會狀況的“技術決定論”的思想,以及科技異化成為給人類帶來了滅頂之災的隱患,火藥的發明和核裂變的發現使戰爭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大幅度提高;獵捕工具的改良導致大量自然生物資源瀕臨滅絕;農業的化學物品使用不僅造成土地的侵蝕,而且給人類和生物造成積蓄性化學物質危害,環境問題的直接原因表現為科學技術的非環保性。

3、經濟社會制度和現代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現代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更是相當複雜的。

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現代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更是相當複雜的。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角予以研究。但都涉及到突破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把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放在制度重鑄和文明轉型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從經濟社會制度的高度尋找根治環境問題的新的突破點。


綜上對現代環境問題的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環境問題是人類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環境問題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以解決。

2、 造成環境問題的直接原因是人類對環境規律的認識不足,缺乏環境意識和生態觀念,缺乏妥善的經濟發展規劃,扭曲了人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降低了環境系統的可持續性。

3、 現代環境問題則植根于資本的本性之中,是在發展主義的浪潮中勃發的,直接表現為對自然資源在本國甚至全球不合理地支配,利用和交換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面臨的環境問題

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

1.全球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壤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淡水資源枯竭與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氣物污染


解釋:
1、 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甲烷
、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因而將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2、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可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


3、 生物多樣性減少
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4、 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滅絕;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絕,危害森林的生長。

5、 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6、 土壤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

7、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8、 淡水資源枯竭與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
9、 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優氧化)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0、固體廢氣物污染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



澳門面臨的環境問題:

1.水質
2.泥沙
3.大氣
4.酸雨
5.廢棄物
6.噪音


解釋:
1、水質
珠江口及南中國海這種表層海流狀況,決定了珠海三角洲的水流和泥沙均流經澳門再往西行,因而澳門水域的水質深受珠江三角洲水體質量狀況的影響。
澳門海域水體的固體懸浮物、濁度、硝酸鹽、總氮量、總磷量、重金屬含量都是頗高的。
因為流經伶仃洋的自淨時間太短,故澳門的水質很難清潔。

2、泥沙
伶仃洋在91年間平均淤積速率為2.4厘米,與澳門上述計算結果相逅。澳門本來就是憑著珠海口的泥沙堆積才與大陸相連的海島。
泥沙淤積給珠江三角洲帶來不少環境問題,最主要的是河床淤高。航道阻塞、河水向外延伸,每年人工疏浚量達數千萬立方米;澳門同樣存在海底淤高、港口淤塞的嚴重問題,單是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疏浚量已由80年代的每天200餘萬立方米增到1998年的435萬立方米,增加近一倍。
3、大氣
近年澳門空氣質量呈不良的天數有所增加,反映本澳空氣質量有下降趨勢,此現象除受到周邊環境中大氣排放以及氣象因素的影響外,本澳亦存在不可忽視的和需要控制的污染源,主要以發電及道路交通運輸為主。

4、酸雨
酸雨除了有損人的健康,還損害建築物的外牆和裸露的金屬物體。更對澳門的林木和花草也有較大的損害,酸雨過後,樹葉蔫萎,有時還落葉落果。
5、廢棄物
隨著澳門近年經濟及社會的急速發展,行業種類漸趨多元,消費產品的日新月異。居民消費力的增強,亦促使本澳廢棄物數量的不斷增加,且種類更多樣化。與此同時,各項大型公共基建及私人建築工程數目的增加亦造成了建築廢棄物量不斷上升,對澳門非常有限的堆填容量構成了相當的壓力。

6、噪音
澳門的環境噪聲來源主要是交通運輸、建築施工及土木建築技術工作、社會生活噪聲以及一些商業活動,社會生活噪聲如談話、喧嘩、嬉戲、電視噪音及搓麻雀等仍是造成夜間噪聲投訴的主要來源。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基本概念

甚麼是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表明,以當時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個方面可持續性的和諧統一。

甚麼是經濟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持續增長,因為經濟增長是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體現,它既為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及品質提供保障,也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財力。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經濟增展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增長的品質。數量的增長是有限的,而依靠科技進步,替考經濟活動中的效益和品質,採用科學的經濟增長方式才是可持續的。

甚麼是生態可持續性﹖
經濟的持續發展要與有限的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只有保證了生態的可持續性,才能使得持續的發展具有可能性。沒有生態的可持續,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而通過可持續發展又能夠實現生態的可持續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保護環境,包括控制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命支援系統,保護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標誌。

甚麼是社會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公平,沒有社會公平,就沒有社會的穩定。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引起發展水準不同,在不同的時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可能不盡相同,但其本質應當是一樣的,即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提高人類健康水準,創造一個保障人人品等、自由和免受暴力,保障人人有受教育和發展的權利,保障人權的社會環境。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環境、社會等是不可分割的可持續發展要素,雖然它們本身就是複雜的系統,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但是,單獨一個要素的發展都不是可持續發展。鼓勵追求經濟持續必然導致經濟崩潰;鼓勵的追求生態持續也不嫩各執全球環境的衰退。其中生態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可持續性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性是目的。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1、 公平性原則
這裏的公平具有三層含義:一是代內公平,指時代之間的縱向公平性,可持續發展要滿足世界上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並且應提供給他們以實現較好生活願望的機會。然而現在的世界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因此,給世界以公平的分配與發展權,消除貧困,是可持續發展首要考慮的問題。二是代際公平,指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持續發展不僅要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這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區別之一。從倫理上講,未來各代人應當與當代人有同樣的權力提出他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需求,持續發展要求當代人在考慮自己的需求與消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各代人的需求與消費擔負歷史的責任。因為當代人與後代人相比,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處於一種無競爭的主宰地位。各代人之間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處於支配地位。三是指人類具有平等利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力,也都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義務。


2、 持續性原則
持續性是指自然環境能持續不斷地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的能力。所謂的可持續性原則,其核心思想是指人類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不能超出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離開了資源環境就沒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系統持續性的保持,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人類應根據生物圈的承載能力,調控自身的生產,在生態可能的範圍內確定生活方式和消耗標準,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和環境能持久地被人類享用。


3、 對環境負責的原則
現代社會的許多經濟活動都要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者說這些經濟活動都要消費原有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而使生態環境的品質下降。要消除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種種不良影響,就要建立對環境無害和節約資源的生產體系,並通過徵收環境補償費的途徑,使被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必要的保護與重新建設。這樣才能克服發展對環境帶來的負效應,促進生態與經濟的良性迴圈。


4、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原則
可持續發展對效率與供品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是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發展模式,不僅強調代際公平、人與自然的公平、地區之間的公平,而且賦予代內公平一新內涵,強調人與人之間發展機會的公平。另外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效率應是體現人類反戰系統的協調、優化和高級化,體現的是單位資源與環境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可持續發展不是不講效益,而是在保證可持續性條件下的扣除環境和社會成本的綜合效益最大化,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所構成的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可持續發展強調效率與公平間的統一、協調,是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的發展模式。


5、共同發展的原則
世界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者是發達國家,而目前環境惡化的主要受害者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發展依存性日益增強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環境狀況的惡化,也必然影響發達國家的發展。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有一個較高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的人均水準為基礎,如果不消除貧困、不控制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就不可能在一國內實現持續發展。如果不縮小全球發展的不平衡性,就不可能有全球意義的持續發展。為求得人類共同的持續發展,必須加強扶貧,建立富國支援窮國,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的夥伴關係。


6、和諧性原則
從廣義上講,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要實現這種和諧就必須從維護生物圈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規範人類的活動,按照對環境負責的原則行事。這樣才能滿足人類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準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又能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品質,使人與自然之間保持互惠共生的和諧關係。


7、需求性原則
傳統發展模式追求的目標是經濟的增長。它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立足於市場而發展生產。這種發展模式不僅使世界資源環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並不斷惡化,而且人類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物質仍然得不到滿足。而持續發展則堅持公平性和長期的持續性,立足於人的需求而發展,是與腐朽的生活方式不相容的,發展的目的是向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實現期待著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或者可以說,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西方國家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環境問題就很嚴重,為此西方國家走了一段摸索的路,當發現是市場經濟機制本身導致了綜合污染和現代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時候,西方還曾設想社會主義經濟對環境是比較合適。近年來許多國家 ( 尤其西歐國家 ) 正在形成一股新的經濟潮流和趨勢,發展迴圈經濟,建設迴圈型社會,走上一條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能夠更快地發展生產力,同時也能實現環境系統的可持續性不斷提升,同時消除階級差別和貧困,維持社會公平和正義,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決定的。但實際上,從前蘇聯和東歐的一些國家實際情況看,環境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說,就全世界來講,環境問題,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存在;就存在而言,社會主義國家更為嚴重。關於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釋解: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是可持續性不斷提升的趨勢,而不是可持續性時時刻刻都直線上升地得以提高。

第二,社會主義雖然來到世間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程,然相對於資本主義來說,它仍然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我們目前要補的是生產力發展不夠的課,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浪潮中裹脅前行,在此期間出現的環境問題是一方面是資本主義體系中環境問題全球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發展不夠導致的。可見,社會主義國家也出現環境問題並不足以證明資本主義並不是製造現代環境問題的首惡,也不是說社會主義不是歷史發展的方向。如果拋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的分歧,那麼,迴圈型社會建設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應對環境問題的歷史交叉點。

一般認為,迴圈型社會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原則,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與迴圈利用資源理念保持一致。以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標的社會」。學界對於迴圈型社會的定義主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如上例,是從目標和價值追求的角度來定義的,其二是從實現的手段和模式來定義的,如“所謂迴圈型社會,是以3R為取向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包括現代生態價值觀和綠色消費的理念。3R即減少廢棄物、再利用和迴圈。這是有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新型發展模式。”(湯庭芬 構建“和諧深圳效益深圳” 2005年02月23日 05:03 深圳特區報)   

2000年6月日本頒佈《促進迴圈型社會形成基本法》第二條對迴圈型社會的界定也是如此:本法所謂“迴圈型社會”,足指這樣的社會:抑制產品等轉變為廢棄物等,並且在產品等轉變成迴圈資源時,促進對其進行適當的迴圈型利用,以及確保對無法進行迴圈型利用的迴圈資源做適當的處置,從而抑制對天然資源的消費,最大限度地減低環境負菏。

第三是從迴圈行社會的性質來闡述如認為迴圈型社會是有別于傳統經濟的生態經濟社會。傳統經濟的模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發展經濟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迴圈型社會的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在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傳統經濟更看重前者,迴圈型社會則把經濟發展融於環保之中,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第五節 澳門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就環境問題來說,澳門政府為了配合可持續發展方向提出促進環境質素改善的建議。


針對大氣環境:
政府對發電的廢氣排放定出標準值,並正研究於2007年開始引進天然氣這種較清潔和環保的能源,使其逐步代替部份污染性較高的燃料。

透過不同的措施如考慮收緊驗車的年限、繼續研究及引進較環保的燃料、逐步訂定車輛尾氣排放的標準、加強立法、交通網絡的重整、研究考慮引入現代化的集體運輸系統及較環保車輛等,以進一步降低交通運輸對大氣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不斷改進燃料質量,正制訂對新進口重型摩托車和輕型摩托車尾氣污染物排放限度規定的法規草案,訂定新進口二衝程及四衝程摩托車的尾氣排放限值,將逐步取締二衝程摩托車之進口。

建議制定適當的環保指引和法律並加強監督,以減低建築施工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粉塵及微粒污染,同時可透過採用環保建築施工方法以及實施環境管理等措施,以減少在施工過程中對大氣環境所造成的壓力。



針對水資源:
建議將節約用水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策略中,探討及考慮如中水重用或利用已處理之污水於灌溉用途等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方案,加強珍惜及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制定保護珍貴的淡水資源以及供水的短、中、長期的策略。

在沿岸水質方面,各沿岸水質監測點的污染狀況呈上升趨勢。因此,持續的調查研究工作對訂定長遠改善沿岸水質策略提供重要的數據及資料。另外,鑒於突發性污染水資源事件可影響沿河流域,需要保持緊密的區域合作,確保資訊的適時交流。

在污水管理方面,建議需繼續完善澳門的污水下水道網絡覆蓋率及其管理,加強對下水道網絡水質監測的工作,以避免管道錯駁或非法排污的情況影響沿岸一帶的水質。



針對廢棄物:
澳門的土地資源有限,以焚化為主輔以堆填的方式來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以減少其所佔用土地面積為較適合和有效的處理方法。建議逐步加強並完善對焚化和堆填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監測工作,以確保各項污染物濃度符合有關標準。

從源頭著手減少生活廢棄物為最有效及直接的措施。推廣善用資源、循環再用、分類回收、環保消費和環保採購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鼓勵居民養成如善用塑膠袋、減少使用一次性即棄用品或分類回收廢棄物等等的環保習慣,推動工商業及各服務行業實施環境管理,將是減輕廢棄物增長的有效方法。



針對大自然:
鑑於外來物種入侵現象普遍,宜對此進行持續調查及監測,藉以研究預防或減低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行性措施,保護本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平衡。此外,有系統對本地的生態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掌握生物及生境的變化狀況,才能以足夠的基礎資訊對本澳生態作進一步之保護。

鑑於路氹填海區的多項建設已逐步展開,生態區附近的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有需要持續對該區進行維護及保育的工作。

此外,加強居民對預防山火意識以及對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限制的認識等等的宣傳教育工作。



針對噪音:
為控制交通運輸帶來的環境噪聲影響,在完善相關法規過程中,建議考慮訂定更嚴格有關對車輛噪聲標準及限制;此外,亦宜研究在敏感群體作息附近路段加設隔音屏障及作出影響評估。長遠來說,宜通過交通規劃、更新城市的佈局、引入可持續的運輸系統等多種方式來減低交通噪聲造成的影響。對建築施工造成的噪聲,宜逐步建立施工及設備的噪聲指引。此外,可考慮改進建築設計。對產生噪聲的商業活動,則繼續透過法規、發牌制度和嚴格執法加以控制。



針對環境管理:
積極從資源投入、構建環境管理機構、增設環保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環保法例、加強對環境的監測研究、推動環境教育鼓勵公眾參與、構建環保產業平台、推動環境管理系統實施及參與區域合作等方面逐步增強澳門的環境管理能力。





參考資料:

www.gov.mo (2007-11-17)
www.ambiente.gov.mo/tchinese/05/2005/tc/3sum.htm
http://www.iacm.gov.mo
http://www.dsec.gov.mo
http://www.ssm.gov.mo
www.ecotourism.org.hk/other%20files/Eco-review_020... (2007-11-18)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2000247 (2007-11-17)
www.ambiente.gov.mo/tchinese/05/2006/c32_45.pdf (2007-11-21)
蔡守秋等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3
呂忠梅 《環境資源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劉大春、岩佐茂著 《環境思想研究》 人大出版社 98年版
吳衛星 環境問題成因探析《上海環境科學》 2003年第1期

ps:此版本不是最完整的,之後會再作更新,敬請留意﹗ (圖片將會放在正式報告內)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哇~黃sir超好人呀!!

唔該曬呀!!

黃sir!!!!!!!!!!!!

因為呢排真係好忙呀!!!所以真係唔係好得閒做地理呀!!!

超感激呀!!!!!!!!!!!!!!!!!!!!!!!!!!!!!!!!!!!!!!!!!!!

thanks 乖以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