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Announcement(告)最新

2007.1.7
各位同學,請注意(並請科代表及各組組長傳達消息予同學):
一.第四階段的報告,請於三月二十四日前上載;
二.最後一部份,即第五部份,需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上載;
三.全文請各組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依下列指引作整理,並於五月十三日前列印釘裝交科代表
全文定稿指引如下:
1.請作必要的文字字數整理,全文以五千至一萬字以內為宜(不包括參考文獻);
2.請作必要的句子、用詞、錯別字等的檢查及修改
3.請按A4大列印,並制作硬皮封面底,並於影印公司釘裝
4.影印並釘裝數量:組員人數+2
5.內文格式將於四月份上載於網站,請屆時同學按之進行整理。
6.最後將選出三份優秀報告,於特定時間進行校內公開簡報,詳細未定。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12b第三組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相互關係 ---從四個城市發展階段分析

組長:劉美雯(23)
組員:張靜(5)、洪靜而(13)、林春虹(20)、劉穩儀(24)、廖婷婷(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三大危機
現今全球自然環境三大問題:
a.溫室效應
b.臭氧層破壞
c.物種滅絶。

(一) 何為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
大氣層使星球變暖的效應。有些人認為,主要由於人為作用,在地球上使溫室效應加強,而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影響
a.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溫室效應對地球的破壞根據信文的研究報導,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或附近的城市區域。因為海平面的顯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也令它們有消失的危機.
b. 海洋生態的破壞:因為溫室效應使海水上升,許多住在沿岸地區的魚類及貝殼類的空間降低,數量相對的就會減少。破壞了海洋原有的生態平衡。
c. 對人類的影響:因為溫室效應影響了人類健康的生長,動物的遷移將會帶來前所未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大規模擴張,危害人類的健康。
d. 對農作物的毀壞:溫室效應的效果會改變農作物的分佈以及生長的情況,而且這將對某些高緯度地區大量的植物種類減少。
e. 動物搬家:只要溫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會有許多地區的動物因為無法適應原本的生活環境而死亡,因此造成動物大量的遷移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如果事態嚴重可能造成許多稀有動物的絕種危機。
f. 全球暖化:全球的溫度每年都在提高。

解決方法溫室效應問題
在1997年由世界39個主要工業國家簽定的《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實施。其主要內容在規範各國對於二氧化碳(CO2)為最主要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12年,須較1990年減少5.2%以上。台灣雖然並非簽署國,但為順應趨勢並減少將來輸出商品的受制裁可能性,政府對於溫室氣體排放量問題,已高度重視。

(二)何為臭氧層?
臭氧層是指
大氣層平流層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不是很高,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它會只有幾毫米厚了。

臭氧層的分佈
地球各地臭氧層密度大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最厚,兩極變薄。北半球的臭氧層厚度每年減少4%。現在大約4.6%的地球表面沒有臭氧層,這些地方成為
臭氧層空洞,大多在兩極之上。

臭氧層破洞對全球的影響
a. 人體健康:實驗顯示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且對惡性黑腫瘤也具有關鍵性影響。所有陽光中都包含紫外線,即使臭氧層濃度在正常水準時亦然,所以總是要避免過度曝曬於陽光之下。

b. 植物影響:植物的生理機能也受紫外線影響。一些間接改變例如植物形態、營養素在植物內的分佈、植物生理時鐘,受到紫外線影響的重要性,似乎還超過受到傷害的。這些改變可能影響植物群體間的競爭、平衡等。

c. 海洋生態:浮游生物是食物供給的根基之一。浮游生物僅局生活於限於海水錶層陽光充足之區域,有機物在此區域內的分佈易受風與海浪之影響,許多浮游生物都具有自主運動能力,以增加其生產量。照射過量紫外線會減低浮游生物的生存率、運動能力。此外,紫外線亦會對於海生動物的幼兒產生不良影響,就連目前紫外線量都略顯過強,更何況待臭氧層受破壞之後?


p.s.現在有科學家認為臭氧層的變化並非全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太陽射線的影響也許是現在臭氧層分佈狀況的根源。而具體到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影響。

臭氧層保護行動與法津
a.
1978年瑞典取替可能破壞臭氧層的濕劑噴罐。
b.
1987年,美國和聯合國許多成員簽署了1996年停止生產CFC的國際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c. 1999年12月3日《
蒙特利爾議定書北京修正案通過。中國訂法,要在2010年停止使用各種受控物質。
d. 2003年,科學家宣佈臭氧層破壞速度可能減慢,停止生產CFC生效。三 顆衛星和三個地面測試站都認為臭氧層破壞速度在近十年來減慢很多。

(三)物種滅絶
何為物種滅絶
物種是具有一定形態和生理特徵,居於一定自然分佈區的生物群類。物種是生物進化和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可代代相傳,從而保持物種的穩定性。但物種也可以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發展成另一個新種。
物種滅絕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使生物物種從世界上逐漸消失的現象。生物物種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到滅亡的過程。在自然狀態下,一種物種消亡了,新的物種又產生發展了,從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物種滅絶原因
a.人為:近百年來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人類把絶種動物用作造藥、皮草產品和裝飾品。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籤。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b.環境污染:污染是釀成生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如毒廢氣、廢水、輻射和熱能正在污染著我們的自然環境。這些污染可以直接殺死野生生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態環境。當生物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會減慢繁殖的速度及慢慢地變成瀕臨絕種。

保護物種條例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或「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是一個在
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已在1990年時改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並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

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
動物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

華盛頓公約的主張並非完全禁止野生動物的國際貿易,而是以分級管制、依需要核發許可的理念來處理相關的事物。目前被收錄在公約中的物種包含了大約5,000種的動物與28,000種的植物,並且被分列入三個不同的附錄:
附錄一(Appendix I)
包括了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這些物種通常是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
附錄二(Appendix II)
囊括了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到其存續的物種。如果這類物種的族群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則會被改置入附錄一進行全面的貿易限制保護。
附錄三(Appendix III)
包含了所有至少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換言之就是區域性貿易管制的物種。將這些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中,才能有效要求其他會員團體進行協助管制其貿易。
一條有關保護瀕臨絕種生物的國際法例已經制定。 根據這條法例,各國應保護瀕臨絕種生物,而且會合作來解決受影響生物的水源和其他環境問題。

由於瀕臨絕種的生物是被列在一本紅色書皮的名單中,因此往往也被稱為「紅皮書動物」或「紅皮書植物」(Red Data Animals / Plants)。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栖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現時已經列出超過30000種動植物。這些物種,不論是活生還是死亡,已製成標本,又或只是其皮、毛、蛋、肉、牙、角、骨、殼、骨骼、膽、膽汁或鱗片等身體部分或衍生物,均受管制。


科學家估計物種將來
英國研究稱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大滅絕,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4日公佈《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研究報告說,不斷上升的氣溫可能使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物種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滅絕。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研究氣候、物種滅絕程度和生物多樣性之間在一段較長時期內的聯繫。研究人員分析了5億多年來的化石記錄以及氣溫變化,發現地球歷史上5次最大規模物種滅絕(即超過50%的生物絕跡)中,有4次發生於地球的高溫期。“這種聯繫總體來看適用於所有歷史時期,”參與這一研究的生態學家彼得 · 梅休說 “如果氣溫上升,物種滅絕(數量)也會隨之上升,生物多樣性就會下降。”據聯合國下屬的氣候變化政府間論壇預計,全球平均氣溫截至本世紀末的上升幅度可能在1.8攝氏度至4攝氏度之間。梅休警告說,如果按最大上升幅度計算,屆時地球的平均氣溫將接近2.5億年前的氣溫,當時地球上95%的動植物滅絕。


總建議
首先,必先加強人類對全球問題的認識,讓人們了解全球問題帶來嚴重的影響。另外,應定更多法例以全面性預防及解決全球問題。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但經濟與環境兩者,總是存在矛盾,所以全球的國家是否應定下共同且清的方向,那一方較為重要,若是全球努力,必有相當的效果。

四個地區
a.海南島 (趨向澳門的地區)
b.澳門 (現在各種情況)
c.新德里 (澳門將趨向的地區)
d.紐約 (澳門成為經濟地區將會趨向的地區)

海南島
地理位置
海南島是海南省的主要組成部份,古稱瓊州,陸地面積32,19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一或第二。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民族人口
海南省居民由漢族和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組成,2003年總人口810.5萬人。

環境狀況
海南島地處熱帶地區,全省森林面積178.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4.5%,比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高出26.3個百分點,比我國高出36.75個百分點,是我國僅有的兩大熱帶森林區之一;土地總面積353.54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所以海南是我國少有的熱帶寶地,有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陸地、海洋物產豐富,海南島經濟潛力巨大。目前探明,有植物46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800多種,600種為海南特有,藥用植物占全國的40%;陸曬脊跋動物566多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坡鹿、黑冠長臂猿、獼猴、黑熊等102種;可開採礦產37種,其中在全國占重要位置的有鐵、玻璃石英砂、鈦、天然氣等10種,已初步開採的瓊東南盆地崖13-1氣田,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海上天然氣田之一;水利資源豐富,河流154條,蓄水工程2400多宗,水資源總量為319億立方米,僅開發利用了1/5。海洋資源方面,在所轄20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上分佈著近30萬平方公里的高產漁場;在153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有2.57萬公頃可供養殖的沿海灘塗;海洋水產品種800多種,其中魚類500多種,海南產的紅魚、螃蟹、對蝦、血蚶、珍珠名聞遐邇。在海南的豐富資源中,還有在國內屬稀有的熱帶土地資源和海島旅遊資源。到目前止,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有26萬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海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 - 2000毫米,降水總量約58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列全國第一,高於亞洲;光照充足,光照率為50-60%,太陽總輻射量達130千卡/平方釐米。由於光、熱、水條件優越,海南生物生長繁殖的速率遠比國內所有地區快,農田終年可種植,坡地一年可耕作2-3次,除糧食作物和瓜菜外,可以種植數十種國內南部邊陲只能少量種植或不能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橡膠、甘蔗、椰子、檳榔、鳳梨、香蕉、胡椒、芒果、荔枝、龍眼、楊桃、咖啡、可哥、劍麻、腰果、茶葉等。

經濟方面
經濟建設
經過建省以來十多年的實踐和創新探索,海南走出了一條堅持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海島豐富資源,大力發展海島特色經濟的道路,形成了以熱帶高效農業、新興工業、熱帶海島旅遊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結構新格局,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農業方面
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大力調整結構,積極發展科技、訂單、綠色農業,種植業提高了效益,畜牧業保持較快增長,漁業持續快速發展,人工造林繼續推進,熱帶作物有新突破,生產條件的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

工業方面
由於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汽車、醫藥、油氣化工等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其中汽車產量首次突破2萬輛,達2.29萬輛,增長125%;化學藥品膠囊和化學藥品顆粒劑分別增長23.2%和30.6%;原油加工增長79.4%;化學纖維增長83.5%。

旅遊方面
加大了景點、酒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2003年,全年接待遊客1234.10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93.55億元。

近期經濟目標
海南工業、農業、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塊難得的寶地,正處在初期開發之中。在第十個五年計劃內(2001—2005年),2005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要達1700萬人次,年均增長11.2%;入境遊客80萬人次,年均增長9.8%;旅遊總收入達到145億元,年均增長12.6%。


澳門
地理方面
一) 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出口,處於香港西南方約60公里,正處珠江口西岸,與香港、廣州鼎足分立於珠江三角洲的外緣。東隔伶仃洋與香港相望,西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鎮一衣帶水,只隔一條不足1公里寬的濠江水道。北邊以古老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只有240米。南面則瀕臨浩瀚的南海。


二) 面積
澳門特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2006年統計總面積為28.2平方公里。(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總面積)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是由三條大橋連接起來的,而路氹填海區則把氹仔島和路環島連為一體。


三) 氣候
澳門是中國大陸與南中國海的水陸交彙處,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冬夏風相反,屬季風區、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熱,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2.3攝氏度左右。
1月-2月是澳門的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接踵而至,經過華中華南進入澳門,帶來寒冷乾燥的北風,通常這兩個月氣溫最低,市區溫度有時會降至攝氏10度以下,由於大氣中水氣含量不足,故降雨量及降雨日較少。3月-4月是季節交替期,氣溫及濕度上升。春季,除了中間幾天極爲潮濕,有霧、毛毛雨且能見度較低之外,其餘日子天氣尚好。
5月-9月是夏季,於天氣炎熱及潮濕,有不少惡劣天氣,如暴雨及雷暴等。而水龍卷亦偶有出現,同時7月-9月,熱帶氣旋頻繁出現,不論雨量、氣溫、降雨日數及雷暴等氣象記錄,都達至全年最高峰。10月-11月是秋季。澳門秋季時間短暫,天色晴朗,天氣穩定,舒適度高,清涼乾爽。11月-12月北方的冷空氣再次入侵。

經濟方面
澳門經濟屬於微型經濟體系,經濟規模有限,主要經濟行業高度依賴外部市場,澳門經濟發展以博彩旅遊業作為主體產業,配合製造業、金融保險業及建築地產業,成為推動澳門經濟的四大動力。

另外,澳門與內地在二OO三年底簽訂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稱《安排》)擴大了兩地間的經貿合作發展空間,亦有利於吸引外資進入澳門。受惠於《安排》中的「自由行」政策,澳門的博彩旅遊業及相關行業亦得到蓬勃的發展。


一) 旅遊博彩業
2002年,本澳博彩業收入提供四成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而在2006年,博彩業為澳門帶來558.84億澳門幣(約69.5億美元)的收入,比2005年增加100.84億澳門幣[41],佔財政總收入的7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4%。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2006年澳門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

二) 旅遊方面
澳門是一個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滙地,所以留下許多名勝古蹟,而澳門區內主要的旅遊景點有
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團評選的澳門八景和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因為蓬勃發展的博彩業帶動了旅遊業,加上澳門的旅遊發展朝向渡假式消閒娛樂方向,令內地遊客已經取代香港成為澳門遊客的第一大來源地。

目前危機
a. 人力資源不足
b. 部份中小企業競爭力不強
c. 通貨膨脹加劇


建議

a. 扶助中小企業發展
b. 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c. 處理人力資源供求
d.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更多居民參與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e. 經濟體系走向多元化發展
f. 加強企業在金融市場方面的活力
g. 加強發展資訊科技產業


環境
一) 自然生態
直至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4,577平方米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佔82.7%,全澳有近三十個市政公園、四個郊野公園、十條步行徑,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逹8 880株。


二) 主要污染
噪聲污染方面
原因: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擁有汽車較多的地區之一,而且,澳門市區擁擠,所以各種噪聲污染源(如土木建築工程、工業廠房、空氣調節設備、卡拉OK和其他表演及娛樂活動,還有汽車交通等)。

相應措施
1994年,11月14日頒佈了第54/94/M號法令,制定了用於防止和控制環境噪聲的標準。
該法令明確管制住宅之土木建築技術工作及土木建築工作;土木建築工程設備之使用;空氣調節器及通風設備;表演、娛樂及類似活動;工業、商業及服務性行業等所產生之噪聲污染。
11月10日第241/94/M號訓令批准了經過修正的上述法令中的“聲學規定”,訂定空氣中噪聲傳播之測試條件及方式。

大氣排放方面
在2000年的環境狀況報告中所分析的結果,現有的資料顯示在本澳各項人為的污染源當中,仍以電力生產及陸上交通為最主要的污染源。而從圖2.16有關鉛排放量的分析可見,自從引入了無鉛汽油之後,其排放量一直有明顯的下降。另一方面,在2000年8月份頒佈,並由10月份開始生效的有關管制本澳車用輕柴油含硫量不得超過0.05%的第49/2000號行政命令,其效果必能從以後的排放清單中得到體現。


相應措施
澳門是有關減少排放危害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成員。為履行《維也納公約》的國際承諾,澳門於1995年12月4日頒佈了第62/95號法令﹔從1996年起(遵照上年12月4日的第78/GM/95號批示),澳門禁止生產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的物質。


交通運輸影響方面
在澳門,交通運輸佔本澳總能源消耗的45%(所指的總能源消耗並未將本地最大的能源消耗項目---發電計算在內)。儘管此項目所佔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相當大,但是有關消耗量亦正緩慢增長當中,尤其是陸上運輸部份(圖2.24)。路面上大量的車輛(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私家車)毫無疑問會給環境帶來壓力,特別是在造成大氣污染和引起噪聲方面。近年來由於汽車數量增長對環境、人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


相應措施
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0年規定車主必須事先申報打算要報廢的車輛,以免佔據公共空間;又例如增加了適量的停車位(近10年來已增加了4倍),以避免因不規則停車對行人及其他車輛的通過造成阻礙。但無論如何,馬路上的擠迫情況仍是日見明顯的。
為了紓緩近年來由於汽車數量增長對環境、人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0年規定車主必須事先申報打算要報廢的車輛,以免佔據公共空間;又例如增加了適量的停車位(近10年來已增加了4倍),以避免因不規則停車對行人及其他車輛的通過造成阻礙。但無論如何,馬路上的擠迫情況仍是日見明顯的。


新德里
地理位置 面積 人口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恆河支流依亞穆納河西岸,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沙賈漢納巴德),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838萬(2001年:連同德里古城區人口共1280萬)。而印度人口膨脹難題成堆,52年前剛剛掙脫殖民統治贏得獨立之際,印度人口約有3.45億,而半個世紀後卻已悄然增加了兩倍。目前,印度僅次於中國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人口總數占世界1/6。另外新德里也是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經濟方向
主要經濟
在目前的印度產業結構中,以軟體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佔據了大約55%的比重,而工業比例只維持在了25%左右。


印度的經濟方向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另外,印度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等傳統產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產業卻一枝獨秀。知識密集型的IT產業、醫藥醫療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業,在短短十多年中迅速發展崛起,舉世矚目,成為帶動印度經濟起飛的龍頭產業。

環境方面
打造綠色首都 (政府作出的措施)
10年前,新德里的森林和樹木覆蓋率不到10%。一遇颳風天氣,便是塵土飛揚,儘管車輛不是很多,但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空氣污染還造成很多人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當時的新德里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大城市之一。為了打造一個綠色首都,新德里市政府最近10年來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綠色革命”。據最新公佈的《印度森林調查》顯示,新德里現在的森林和樹木面積達到25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8.07%。新德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而越來越綠了。而它的森林和樹木覆蓋率在2012年達到33%。”新德里只給城市披上綠裝,而不治理城市污染,依然不能十分有效淨化空氣,改善環境。因此,新德里市政府在加大綠化力度的同時,下大新德里市政府還鋪設了很多壓縮天然氣輸送管道,建了大量壓縮天然氣加氣站。現在,新德里市區道路上絕大多數車輛都已經使用了壓縮天然氣。工業污染占到新德里總污染的20%。因此,新德里市政府接下來便是將市中心的工廠遷出去。經過耐心說服和法院強制執行,成百上千的工廠,特別是污染環境的工廠從市區中心遷到了市區南部。“工廠遷出之後,空氣品質明顯好轉。一項社會工程的完成必須有全社會的充分參與才能成功。因此,新德里市政府採取措施,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自覺建設一個美好家園。新德里市政府一方面在媒體上刊登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方面在街頭巷尾張貼印有“綠色的德里,乾淨的德里”字樣的宣傳畫。與此同時,還派人深入到居民社區,開展各種群眾參與的宣傳活動。經過幾年的努力,新德里市民的環保意識大為增強,起碼可以保證不去人為破壞環境。

印度飲水污染問題叢生
摘錄自2007年12月1日中央社新德里報導 :
印度衛生暨家庭福利部長拉瑪道斯30日在國會答詢坦承,印度全國有19個省和直轄區,包括首都新德里所在的德里地區,居民飲水含過量氟和砷的問題相當嚴重,同時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印度第三大城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省,有600萬人的飲水受到砷毒污染。稍早(29日),印度旁遮普省最大的公立醫院PGI醫院公佈一份調查報告,證實了印度醫界最害怕的一項事實,就是在居民人口2500萬人的旁遮普省,水遭到嚴重污染,是導致當地許多居民出現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中毒和損壞的主因。

專家警告:有毒煙霧今冬將再襲印度首都 (自然環境的污染)
 據法新社報導,環保組織科學與環境研究中心近日警告說,新德里在2000年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淘汰柴油巴士,但這反而使新德里正逐步失去它在環境保護方面已有的成果。現在,在已有的400萬輛汽車的基礎上,新德里每天新增1000輛汽車,這差不多是2000年的兩倍。“污染程度正在不斷的提高,2006年到2007年之間(新德里的污染物)達到350微克每立方米。”科學與環境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蘇尼塔·那芮(Sunita Narain)說。那芮認為這是新德里市內個人柴油汽車的增加的結果令城市裡的氮氧化物濃度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程度,這是交通工具造成污染的一個明顯的標誌。”她說。7年前,柴油汽車僅僅只占新德里所有汽車的2%,但現在這一比例提高到了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50%。柴油汽車的排放物會引發哮喘,並且“長此以往後會引發肺癌。 同時呼籲政府執行“第二代能源改革方案”,同污染作鬥爭。


印度德里因空氣環境污染死亡人數激增 2007/12/09 18:19:31 (新聞報道)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九日專電)據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美世公司「全球最佳居住城市」排行榜顯示,在全球被調查的兩百一十五個城市當中,印度首善之區德里雖排名第一百四十八名,卻是印度排名第一的最佳城市,但德里直轄區政府今天公佈統計顯示,德里地區去年因空氣污染導致呼吸疾病死亡人數超過九千人。
由德里直轄區政府主管出生暨死亡登記處公佈的德里地區「經濟暨統計」年度報告指出,德里地區二零零六年因空氣污染和環境因素而感染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為九千一百六十四人,高於二零零五年的六千零一十四人和二零零四年的四千零一十一人。
德里西區達瓦卡地區衛生所高級官員凱夏普今天接受記者訪談時表示,德里地區空氣污染由來已久,除街頭常見擁塞的汽車排放大量廢氣之外,市府清潔工人習慣在街頭以焚燒方式就地解決垃圾處理問題,以及鋪設柏油的道路仍不普及而導致沙土飛揚,是造成德里空氣污染的因素。
德里著名的私立SitaramBhartiya醫院醫師潘德也表示,而與往年比較,德里地區今年感染呼吸系統疾病人數顯著增加,尤其是體質過敏的兒童與成人最為普遍,其中兒童死亡人數有增加趨勢。
由印度最高醫學機構「全印醫學研究中心與德里交通警察處共同進行的這項調查證實指出,德里地區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例,是印度全國同一病例平均數的十二倍,而德里地區感染呼吸疾病人數也佔全國同一病人數的百分之三十。
今年四月間,國際人力資源諮詢機構美世顧問公司公佈「世界城市生活品質」排行榜調查報告,在全球被調查的兩百一十五個城市當中,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城市,再度蟬連全球最佳居住城市,印度首善之區德里則排名第一百四十八名、印度第一大城孟買排名第兩百零九名,科技大城清奈,排名第一百七十七名。

紐約
地理方面
  紐約州面積約49,576平方英哩,陸地面積為47,939平方英哩,河流、湖泊面積為1,637平方英哩,為美國瀕大西洋中部地區(Middle Atlantic State)最大一州,面積全美排行第三十位,人口約1,819.6萬(2000年),冬季氣溫約在華氏40-55度,夏季氣溫約在華氏70-85度,除沿海岸地區外,紐約州年平均降雪量為40英吋。 而天然資源方面,較有價值之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礦產,包括水泥、砂石、砂礫、石膏等。金屬礦產包括鉛、鋅、鐵、銀。水力資源豐富,水力發電佔紐約全州總發電量之四分之一。


經濟方面
紐約目前面對的經濟問題
a. 國際匯市出現混亂。
b. 美國進口市場出現縮水。
c. 對世界500強公司的年度收益會帶來嚴重衝擊。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常住人口近千萬,也是西方經濟的象征。紐約還是全美最大的港口、交通樞紐、工業中心和對外貿易口岸。紐約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美GDP的比例高達25%,對外貿易額則佔全國外貿總額的比例也高達20%以上。加上紐約又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和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城市,華爾街行情則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晴雨表。噴氣式飛機連續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大廈,除了造成愈千人的傷亡外,對紐約經濟的打擊也是極明顯的。
由於撞擊事件嚴重地影響了紐約的投資環境,安全因素開始成為外國投資者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了。這樣,紐約將不再是個投資者的天堂,外國直接投資必然會大量減少,從而削弱紐約的經濟增長後勁。另外,紐約一直被國際旅游界公認為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大都市,幾乎所有到達美國的國際游客都有赴紐約觀光的不成文的規定。
但現在一場飛來橫禍,對紐約及美國旅游業的打擊則是致命的,短期內根本沒有恢復元氣的可能性。所以,這座世界性的經濟中心城市將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消除這場突發性的災難事件給它帶來的嚴重創傷。
【紐約九月三日綜合外電】經濟學家表示,雖然次級房貸危機風暴現在稍現停歇,上周股市帶動全球股市反彈,但信貸金融問題仍未完全解決,9月份的考驗已經到來——包括多項經濟數據出爐,以及聯儲會本月中旬的例會上是否最終決定降息。經濟學家預期,本周即將公布的最重要經濟報告——8月份整體就業報告將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成長依然穩健,失業率將仍然保持在六年來的最低水平。而現時外資在紐約州投資之廠商約3,000家。


重要產業介紹
一、主要製造業:電器、電子機械、專業科學儀器、化學製品、時裝及成衣、金屬製品、運輸機械、印刷業。
二、主要農業:穀類(玉米、小麥)、葡萄、蘋果、乳酪、酒類。
紐約五大行政區經濟發展戰略
2007年3月10日,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紐約市地產委員會議上做了《紐約五大行政區經濟發展戰略》的講話指出,構成紐約發展戰略的三大要素是:更適宜居住的城市、日趨多樣化的經濟架構、商務友好的環境與氛圍。他在發言中一再強調,保證紐約長期繁榮必須均衡五個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減少對單一區域(華爾街)的依賴;政府實施該戰略必須為所有紐約人創造就業和機遇。


一、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1.適宜居住的首要條件是安全,它是創造機遇的基礎
2. 為紐約人保留買得起的住房
3.娛樂、刺激和有創造性活動及場所

二、紐約經濟更多樣化和商務更友好的戰略
1. 40年來紐約目標最宏大再分區計畫-開發商業新空間
2.一系列經濟發展項目,政府投資達20億美元


三、遍及五個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確保長期繁榮
1.再建曼哈頓下城
2.產業激勵的新法規政策,減少對華爾街的依賴
3.所有五個區的再分區都會產生工作崗位。
4.人人機遇均等是紐約市的一切
5. 環境受經濟繁榮而遭受的破壞
到一八五○年代,紐約市無論服務業、文化娛樂、報章雜誌都逐漸朝向現代城市邁進,社會欣欣向榮對未來抱持積極樂觀的想法。紐約社會因經濟繁榮造就上層階級的富裕,以及產生以薪資為主的大批中產階級。不過工業化帶來不良的居住空間與環境污染,火災與疾病時常蔓延,許多人工作之餘無力前往郊外度假,街道髒亂、空氣混濁、貧民窟充斥.
6. 紐約對環境保護所實行的建議和行動
A ) 2007年4月24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日前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提出的改善紐約環境的一攬子提議表示歡迎,並且希望更多的城市和社區能夠在改善環境方面做出努力。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公佈了一項全面改善紐約環境的綜合環保計畫,內容包括植樹、更新排水管道、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支持、控制交通擁擠、使建築物更加節能等127項提議。其中一項提議建議對工作日早6點到晚6點之間進入紐約曼哈頓86街以南的車輛收取8美元的“交通堵塞費”。
B ) 摘譯自2007年10月29日 (紐約將加入塑膠袋減量計畫)
紐約因應世界趨勢,將採取嚴格措施降低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同時配合官方計畫,藉此機會成為其他城市的模範。一項於29日提出的提案,要求規模大於5000平方英尺的商店均需制定店內的回收計畫,並且販售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此外,商店提供給消費者的購物袋上,必須印有「請把這個袋子交給參加回收活動的店家("Please return this bag to a participating store for recycling.")」等字樣。
C ) 摘錄自2007年3月2日中國時報臺北報導
面對炎熱夏日的到來,紐約又迎來了用電高峰期。美國媒體15日稱,紐約部分辦公樓正在利用新的製冷系統,一種節能環保與節省開支的「冰鎮」大樓製冷系統。進而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D ) 摘錄自2007年月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美國紐約市府大手筆,斥資上百萬美元,進行舖天蓋地的廣告活動,呼籲人民節能,環保。紐約市民開始可以從電視、報紙、車廂及公車亭等看到這則綠能廣告,提供民眾10個節約能源的方法,其中包括改用省電燈泡、使用環保袋、避免開車、改搭大眾捷運等,紐約市長「彭博」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讓紐約市的廢氣排放量降低30%。「彭博」表示,希望透過行為的改變,拯救紐約、拯救地球、也拯救下一個世代。



3 則留言:

Rio 提到...

Well done !! 大家都開始進入狀態了, 這兩天比較忙, 我會盡快作回應建議. 努力

Rio 提到...

美雯組的作的十分不錯, 資料詳細之外 亦能配合主題, 期望你們餘下的研究方果.

區雁華 提到...

我覺得資料好似有點長了..
不過應該都係有用野..
你再睇多一次睇下有冇d係可以cut啦 >,<
(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