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Announcement(告)最新

2007.1.7
各位同學,請注意(並請科代表及各組組長傳達消息予同學):
一.第四階段的報告,請於三月二十四日前上載;
二.最後一部份,即第五部份,需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上載;
三.全文請各組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依下列指引作整理,並於五月十三日前列印釘裝交科代表
全文定稿指引如下:
1.請作必要的文字字數整理,全文以五千至一萬字以內為宜(不包括參考文獻);
2.請作必要的句子、用詞、錯別字等的檢查及修改
3.請按A4大列印,並制作硬皮封面底,並於影印公司釘裝
4.影印並釘裝數量:組員人數+2
5.內文格式將於四月份上載於網站,請屆時同學按之進行整理。
6.最後將選出三份優秀報告,於特定時間進行校內公開簡報,詳細未定。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12B 笫一組

冰川溶化使低海拔地區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調查澳門市民對相關議題的危機意識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裏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全球變暖對氣候、環境及生物的影響:
1. 陸地面積減少-----全球氣温上升,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低窪地
區和沿海城市。

2. 極端氣候現象增加-----使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等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頻率和强度增加。

3. 土地沙漠化-----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可能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

4. 物種消失-----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害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5. 影響(1)生態系統-----上升的氣溫已經開始影響生態系統。歐洲和北美的蝴蝶已經將它們的活動範圍向北移動了200公里,植物跟隨其後,而大型動物的遷移受到城市和公路的阻礙,沒有這麼迅速。在英國,春季蝴蝶比二十年前要提前平均6天出現。在北極,哈德遜灣的結冰期比三十年前要縮短了三個星期,這干擾了北極熊的生存,因為它們無法在陸地上捕食。兩份2002年發表於《自然》的研究,調查了科學界關於最近動植物區域或季節習性的改變的研究。對於最近出現變化的物種而言,有五分之四將其活動區域向兩極或高緯度遷移,出現了「難民物種」。青蛙的產卵、花的開放以及鳥的遷移平均每十年提前2.3天。

6. 全球缺水-----全球海面上升造成淡水污染的威脅,將影響海岸地區的飲用和灌溉用水。蒸發作用的增加使得水庫的作用減少。極端氣象的上升致使更多的水降落在變硬而無法吸收它們的泥土上,造成更多猛烈的洪水,而沒有起到潤濕土地或恢復地面水位的應有效果。在薩赫爾地區,在過去的30年間,年降水量已觀察到有平均25%的減少。

7. 造成部分地區氣候轉變-----例如:我國廣東部分地區正處於極旱狀態,而西北地區氣候正出現由暖乾向暖濕轉型的趨勢。

全球變暖對經濟的影響:
1. 農業的衰退-----長期以來,人們希望全球變暖能夠對農業產生積極的效果,因為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阻止光呼吸上。而光呼吸對數種作物的破壞負有責任。在冰島,溫度的上升已經使得大麥的廣泛種植成為可能,而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些變暖的效應起因於來自加勒比海的洋流的局部波動,它也影響了魚類的儲備。雖然在一些地區可以預見局部的受益(如在西伯利亞),但最近的研究證實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個負面的影響。更大範圍的實驗顯示,大氣溫度的升高、更長時間的乾旱及其二者的副作用,如近地臭氧氣體的高濃度,將可能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帶來農作物的根本性的減產。

2. 保險業-----一個直接受風險衝擊的行業就是保險業。自1960年以來,重大自然災害的數量已經翻了三倍,保險損失實質增加了十五倍(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後)。根據一項研究,最糟糕的災難中有35-40%與氣候變化有關(ERM, 2002)。在最近三十年間,全球受氣候相關災難影響的人口比例已線性增長到原來的兩倍,從1975年的約2%上升到2001年的4%(ERM, 2002)。氣候因素造成的家居和財產風險每年增加2-4%。結果保險金的上漲,並且在某些地方洪水災害保險對一些人來說將可能無法承擔。

3. 交通-----溫差增大,道路、機場跑道、列車線、管路(包括輸油管、污水管、食水管)將更容易損壞,需要更頻密的維修、替換。在含永久凍土的地區,更可能出現沉降。

4. 洪水-----因為在過去便於海上貿易,今日世上許多大都市都位於沿岸。由於全球變暖令海水水位升高,這些城市可能要為海岸防衛投入鉅大資源。各國的風險不同,孟加拉、荷蘭等低地國首當其衝,或須付出鉅大資源來預防水浸。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氾濫平原既是豐沃的農地,也是廉價的住地,窮人往往定居於此。這些氾濫平原上的民居常缺乏堤壩、水浸預警系統等基建,居民也常缺乏保險、儲蓄、貸款等財務支援,協助他們在水災後重建家園。

5. 移民-----一些太平洋島國,如吐瓦魯正在面對一個全體撤離的可能性,因為對於洪水的抵抗可能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吐瓦魯已經同紐西蘭就分階段遷移有了一個專門的協定。IPCC預計2050年將存在一億五千萬環境難民,主要由於海岸線洪水、河岸侵蝕以及農業破壞。這個數字代表了2050年預計人口數100億的1.5%。

6. 可持續發展-----全球變暖的綜合效應將特別危害到那些沒有能力減輕這種效應的國家和人民。這將抵消經濟增長和消滅貧窮的努力,並使得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變得更困難。

全球變暖對人類的直接影響:
1. 死亡率-----升高的氣溫對死亡率由兩個方向相反的直接作用:冬天更高的氣溫將減少寒冷造成的死亡,而夏天更高的溫度將增加熱量引發的死亡。這些變化的分佈顯然有分化,根據計算得出平均溫度升高一度在冬天減少的死亡要超過夏天造成的增加,結果是每年平均死亡率減少7000。例 :2003年8月一場熱浪襲擊了歐洲,造成正常死亡率之上22,000–35,000的死亡。有科學家撰文,稱平均溫度每上升攝氏一度,每年美國即會增加24,000宗謀殺,原因是體熱上升使人更加暴燥。

2. 疾病的傳播-----由於全球變暖令瘧疾等傳染病的傳病媒介能夠更廣泛地散佈。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在貧窮國家,傳染病的感染宗數可能因此上升;但在富裕國家,這類傳染病可能已為抽乾澤地、噴灑殺蟲劑等手段所消除和控制,國民健康未必會因此而受損,但防疫措施的花費可能會因此而大大增加,帶來經濟負擔。

(1)生態系統 : 在一個特定環境內,各種生物群體和環境之間,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由於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參考文獻




第二節、冰川溶化

人類活動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過多的溫室氣體積聚在大氣層中,加劇了溫室效應,因為更多的太陽輻射被溫室氣體所吸收,使地球的表面溫度開始升高,溫度升高導致全球增溫,南極的溫度也因全球增溫而上升,導致冰川融化。

(2)冰川溶化的隱憂:
關於冰川溶化的隱憂,之前都只是傾向於大環境的改變,例如:水位上升、淡水沖淡洋流的鹽份或破壞現在其他物質的輸鏈平衡等等。除了對大自然有影響外,原來對人類也有切身的危害。

據上海《新聞晨報》報道,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斯科特.羅傑斯教授發現,從北極的格陵蘭島的冰川中,他們發現了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羅傑斯教授指出,這類微生物會在適合其生存中的冰中潛伏,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在潛伏期,這些微生物處於『自我儲存』的狀態,冰芯的環境對它們的保存相當有利,這些病毒在等待宿主的到來,他們可能是人類、水生物或其它生物,遇到對其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這些微生物便會急速擴大種群,在宿主的種群中傳染開來。

存活在古老冰層中的病毒種類相當蕪雜,除各種流感病毒外,還有脊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等,甚至還有許多至今尚不可知的病毒種類。雖然還不能確定哪些古病毒會重返現代社會,對人類環境和健康會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全球氣溫變暖,未知的「潘多拉魔盒」已經緩緩打開。

有病毒學專家認為,人類的自我免疫力,不會「預見到」那些在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數千年的病毒重新出現,所以針對這些病毒的抵抗力也很脆弱。從理論上講,一旦傳染發生,就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疾病流行。雖然存活於冰川中的「萬年病毒」數量並不多,但是根據病毒傳染的特性:只要在找到第一個宿主之後,就會以幾何級數全面擴增自己的「子孫後代」。除了「繁衍」速度驚人外,病毒傳染幾乎是「無孔不入」,只要有一絲與人體接觸的機會,就會毫不客氣地入侵並且尋求感染機會。對於人類的抵抗力來說,少許病毒入侵並無問題,人體內的白血球足以與之抗衡,但是大量病毒入侵,人體免疫防線終將「敗潰」。

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斷增高,最終會造成許多湖泊決堤。

最新調查顯示,喜馬拉雅冰川目前衰減速度每年達到15米。
近30年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川正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萎縮。

中國科學院專家警告,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屋脊冰川迅速融化,且呈加重態勢,這可能導致未來有數百萬人口面臨水源短缺的危險,尤其是中國和臨近國家依靠冰川融水生活的人群。

據西藏氣象局統計分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藏氣溫呈現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至今升幅約為攝氏0.9度,增長率達每10年攝氏0.47度,冰川對氣候波動響應的滯後時間為10至20年。據此預測,未來西藏冰川變化將以退化為主。

高山是地球的水塔,冰川溶化後,水注入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河流、湖泊。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縮小,世界上許多河流將會乾涸,人類的飲水供應和野生動物的生存就會面臨嚴重威脅。

安第斯山脈的冰川萎縮:
據阿根廷科學家考察,位于安第斯山中段的冰川已嚴重萎縮,造成當地河流水量大幅下降。

普洛莫冰川是阿根廷門多薩河和普洛莫河等河流的主要源頭。20世紀90年代以來,普洛莫冰川不斷縮小,冰儲量也明顯減少。阿根廷冰川學家發現普洛莫冰川已比1914年後退了7公里,相當於冰川面積減少了25平方公里,即減少了三分之一,冰的儲量下降了1200萬立方米。據水文部門報告,門多薩河的水量已減少了一半。

冰川融化影響水源供應:
由於冰川不斷在融化,水的供應前景令人感到十分擔憂,儘管目前融化的積雪在短期內還可以提供大量飲水。

薩爾福特大學的考林斯教授說:"河水的流量遠遠大過目前降雨量所維持的流量水平。但是這些大河流量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冰川最終會消失,儲蓄的河水也同樣會消失。"

正在縮小的冰川將會對內陸造成最嚴重的影響。環繞冰山的低地將乾枯,如中亞地區的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國的西部。

冰川溶化的影響:
1. 加劇地球暖化-----冰面可以將太陽熱能反射回太空,其融化意味著能量會滯留於大氣中,加劇地球暖化。此外,冰川融解後,部份水份化為水蒸汽(溫室氣體的一種),令溫室效應惡化。
2. 生態受災-----南北極的冰塊為浮游植物、北極熊、企鵝和海豹等動植物,提供食物、棲身所和繁殖條件。因此,冰塊的融化會對這些生物構成災難性的影響。
3. 海流受干擾-----冰川融化導致大量冷水注入海洋,干擾了為西歐和北美等地帶來和暖氣流的海流,令當地越來越冷。同時間,地球變暖亦會減少某些地區的雨季降雨量,為亞洲、非洲和美洲西部帶來乾旱的天氣。
由於海流可透過攪動海水,把沈澱深海的養份推上海面,有著滋養浮游植物和海洋生態的作用。隨著海流受地球變暖影響,這個自然的的養份循環也將受到干擾。
4. 陸上氾濫-----全球各地的冰川和雪山融化,大量淡水突然湧進河道或湖泊,令其水瀉氾濫,對當地人和動植物的生命構成即時危險。長遠而言,淡水迅速流失將嚴重減損淡水的供應,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安危。
5. 海平面急升-----冰地溶化,加上海水受熱膨脹,20世紀全球的海平面升高了10至30厘米 ,速度超越過去數千年的平均值。
(2)冰川: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寒帶地區的冰川冰組成。

參考文獻














第三節、澳門地理位置
澳門地理位置:
位置在东亚,瀕臨南海,緊靠中国大陆,位於我國廣東省珠江口西側,北以關閘為界,與珠海經濟特區的拱北接壤,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磨刀門,和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水相對。處東經113°34'47"~113°35'20",北緯22°6'40"~22°13'1"(以東望洋山燈塔為准)。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不高,主要由低丘陵地與平地組成,低丘陵面積從南向北減少,平地面積由南向北增加。

澳門半島為一條狹長的地帶,形狀像是一隻靴子,南北長約4千米,東西最寬約為1.8千米,面積9.1平方千米。半島自東北向西南傾斜,與華南沿岸山脈震旦走向相同。東北端以寬約240米的陸地與珠海市相連。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半圓形地(媽閣嘴)長約4千米,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則從沙梨頭海邊至新口岸最新填海地區東南角長約2.5千米。半島上有蓮花山、東望洋山(松山)、炮臺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等山脈,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半島上除了連島沙洲和附屬堆積地區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半島的東西兩岸地形各不相同,東岸面對大海是外港,風浪較大,因海水侵蝕有不少海崖和海穴,主要有港澳碼頭;西岸岸線較平直,面臨內河是內港,受西江影響而沉積淤塞,沿岸有20多個碼頭,主要是貨運及內河客運;南環海岸海水較深,堤岸迂回,建有兩座通向氹仔的跨海大橋,東北方部分地區則已填築成地。

氹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為東北至西南走向,並支配全島丘陵呈起伏狀。其中最高的是大氹山(雞頸山),海拔159.1米。全島原為大氹仔和小氹仔2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被連島沙洲連接起來。氹仔島的西北岸海水較淺。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山岩性質以花崗岩與火山岩為主。疊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環島的最高點,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為路環離華南海岸較遠,堆積較氹仔稍緩,沿岸海水較深,北岸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灘相間。

面積及人口: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提供的資料,截至2007年九月底,澳門的居住人口約為五十三點一萬人,由於澳門島是澳門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94%以上的人口和絕大部分的工商業集中於此。總面積達28.2平方公里(2005年)。

氣候:
澳門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2度,7月最熱,平均氣溫28.6度,最高超過30度;1月最低,平均氣溫14度,最低僅幾度。澳門年平均相對溫度為80%,多霧為澳門春季天氣的顯著特徵。澳門降雨量相當充沛,年平均降雨超過2000毫米,7月至9月是颱風最為活躍的時期。

澳門地理特徵:
1.地勢低矮、丘陵臺地起伏。
澳門雖然地勢不高,但是天然平地甚少(今天的平地大部分靠填海得來),丘陵、臺地分佈甚廣,是個低丘地區。全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路環島地勢最高,主峰塔石塘山海拔176.45米,也是澳門地區的最高峰。島上其他山丘也多在120米以上,如中區山(136米)、九澳山(122.6米)、炮臺仔山(121米)。氹仔島東有大氹山(159米),西有,小氹山(111米),北有北澳山(63.7米)。北部的澳門半島地勢最低,但是也不平坦。填海前的半島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分佈著7個山丘。最高的東望洋山(松山)海拔只有91米,斜亙於半島東部;媽閣山(73.2米)和西望洋山(62.7米)突起於半島西南端,與東望洋山隔南灣相望;大炮臺山(57.3米)盤踞於半島中央;望廈山(62米)扼守半島北部門戶;馬交石山(49米)在半島東北部,南連東望洋山,西通望廈山;青洲山(57米)孤懸於西北部。山丘之間分佈有坡度和緩的臺地,海拔高度一般為20~25米。有的地方臺地達25~30米,形成突出的小山崗,如望廈山與馬交石山之間的螺絲山(31.5米)和觀音堂後山(24.7米),大炮臺山西北的白鴿巢公園(30.2米,從前叫鳳凰山),大炮臺山與西望洋山之間的崗頂(24.8米,過去叫磨盤山)。

2.海岸線平直、沿岸淺灘廣布
澳門由一個半島和兩個海島組成,而且半島是一個陸連島,僅靠一條古老沙堤與大陸相連,陸界只有240米。澳門地區的海岸線很長。由於百餘年來不斷地填海拓地,澳門海岸線變化很大。今天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沿岸,天然海岸已經完全被人工海岸所取代了。路環島的填海規模相對較小,仍然保留相當的天然海岸線。人工海岸比較平直。路環島的天然海岸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花崗岩丘陵直逼海濱的岩岸,比較曲折,也比較陡;另一種是沙灘比較發育的海灣。如黑沙灣和竹灣。
由於泥沙淤積比較嚴重,澳門周圍近岸海域水深不足2米。退潮時便有大片淺灘露出。只有路環東北角近岸水深達5~6米,退潮時也有4米左右。水深不足對航運影響很大。不過,近岸淺灘廣布,對於土地資源缺乏的澳門來說,又提供了大規模填海拓地的有利條件。

文獻參考























第四節、低窪地區的危機
全球變暖會令海平面逐年上升,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2001年報告指出,本世紀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10至20公分,而到2100年之前,還會增加9至88公分。 所以有些海拔較低的國家會被淹沒;不僅如此,「波茨坦氣候衝擊研究學會」資深研究員克萊恩表示,鹽分高的海水會污染水庫儲存的雨水,島國民眾還需要昂貴的淨水設備,否則將面臨無水可喝的困境。
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受害國是位於太平洋上的一些迷你島國,以及擁有許多低地的孟加拉和荷蘭等低地國,此外,其他許多低窪地區也都深受影響。以下是一些已被淹沒或面臨被淹沒的地區:
1. 全球暖化,部分小島已被淹沒
(1) 全球首個有1萬人居住的印度洋小島洛赫切勒,已被海水吞噬。
(2) 8年前,獨立報曾報道太平洋珊瑚礁島國基里巴斯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首次被海水淹沒。
2. 全球第一個將被淹沒的國家-----圖瓦盧群島
(1) 圖瓦盧總面積為26平方公里,由9個環狀珊瑚島組成,總人口為1.1萬人。
(2) 2000年2月18日,圖瓦盧群島幾乎全被海水淹沒,當日首都的機場及部分房屋都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該國的海平面於2月19日下午5時左右上升至3.2米,2月20日下午5時44分潮退才緩慢退卻。圖瓦盧群島的最高海拔也不過4.5米,所有低窪地方的房屋全部沒頂。
(3) 在過去十年裡,海水已經侵蝕了圖瓦盧1%的土地。專家預言,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在五十年之內,圖瓦盧九個小島將全部沒入海中,在世界地圖上將永遠消失。

3. 廣州、珠海、中山和佛山將會在2050年被海水淹沒
(1)近50年,珠三角平均每10年升溫0.3度,並在持續增長,使到海洋水位上漲,預料到了2050年累積上升30厘米,淹沒5546平方米土地,包括廣州、珠海等城市,殃及面積相等於5個香港。

4. 海平面漸升,印尼多島將被淹沒
(1) 當地媒體報導,印尼科學家警告說,到2035年,印尼首都雅加達的機場將因為積水而無法使用;到2080年,海浪將拍打距離海岸10公里的總統府的階梯上。
(2) 印尼環境國務部長維圖拉爾早前警告,如果海平面繼續上升,印尼在2030年之前可能損失二千個島嶼。
5. 泰國首都曼谷20年內將被淹沒
(1) 曼谷市面對泰國灣,平均海拔高度只有0.4米,而隨著溫室氣體增多導致的全球變暖,泰國灣的海平面正以每年約2至3毫米的速度上升。
(2) 如果海平面上升0.5米,曼谷55%的面積將被淹沒;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曼谷72%的面積將成水城。

6. 紐約、孟買和上海將被淹;亞歷山大、開羅、雅加達、東京、大阪-神戶、拉各斯等沿海城市受到水位上升威脅。

以上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部分已經開始實施一些相關的措施去抵禦,例如:把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遷移、在沿岸築起堤壩等等。


參考文獻

3 則留言:

周麗珍 提到...

黃sir,唔知點解參考文獻D網址擺唔到上去a?

Rio 提到...

不要緊, 總報告有就可以了,
非常不錯的比較研究, 加油!

區雁華 提到...

不錯呀!!
因為你地係比較研究..
研究既資料都夠!!
而且好清楚個對比!!很好啊!!
哈哈~~點解真真你次次都擺唔到d野上去既??
你可以問下我點整呀~~我應該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