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Announcement(告)最新

2007.1.7
各位同學,請注意(並請科代表及各組組長傳達消息予同學):
一.第四階段的報告,請於三月二十四日前上載;
二.最後一部份,即第五部份,需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上載;
三.全文請各組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依下列指引作整理,並於五月十三日前列印釘裝交科代表
全文定稿指引如下:
1.請作必要的文字字數整理,全文以五千至一萬字以內為宜(不包括參考文獻);
2.請作必要的句子、用詞、錯別字等的檢查及修改
3.請按A4大列印,並制作硬皮封面底,並於影印公司釘裝
4.影印並釘裝數量:組員人數+2
5.內文格式將於四月份上載於網站,請屆時同學按之進行整理。
6.最後將選出三份優秀報告,於特定時間進行校內公開簡報,詳細未定。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12a 「全球暖化」如何影響自然生態的研究報告 第二章 - 文獻探究

第二章 - 文獻探究

10月10日是「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聯合國數字顯示,2005年全球有多達1.4萬人死於因氣候暖化導致的災難,較1980年的約4000人上升了2.5倍。可想言之"全球暖化"對我們威脅重大。

而在電影業亦有因此拍下幾部相關電影,我們亦可在這幾部電影裡看看全球暖化的威力:1. 明日之後
2. 日本沉沒
3. 不願面對的真相
4. 未來水世界
5. 全球暖化大騙局

1. 從歷史上看全球暖化(讓人們知道全球暖化不是短短一兩年的事,而是從以前這問題已發生,只是當時大家都沒有採取實際行動)

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

例子: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2. 何謂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 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條約大約情況: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5年9月,一共有156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占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目前各個地區政府對此條約的態度:
1.俄羅斯
普京於2004年12月4日簽署了該協議,俄羅斯於12月18日正式通知聯合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俄羅斯的態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因為一旦俄羅斯簽署了該條約,條約就會在90天後強制生效(2005年2月16日)。
普京總統早些時候在2004年9月曾經口頭表示過支持京都議定書及與俄羅斯相關的內容。正如大家預期的那樣,2004年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下院通過了簽署該條約,隨後上院也通過了簽署該條約。
京都議定書制定的限制排放量是以1990年的排放水準作為基準的,而自1990年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後大多數共和國的經濟都大幅下滑,溫室氣體排放也大幅 下降,所以俄羅斯現在要達標會非常輕鬆,俄羅斯目前的排放水準大大低於條約要求,事實上俄羅斯甚至可以通過銷售排放指標給那些達標困難的國家,來獲得不菲的經濟回報。

2. 歐盟
2002年5月31日,歐盟當時的15個正式成員國在聯合國簽署了相關文件, 歐盟的原有排放量大約占全球排放量的21%,條約規定要把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8%。歐盟一直是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並一直致力於說服那些立場搖擺的國家加入條約。
2002年12月,歐盟建立了一個排放交易系統,交易配額包括六種關鍵行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制磚和造紙,這一交易系統可以幫助那些難以達標的國家最終達標。交易價格從2005年的40歐元每噸會漲到2008年的100歐元/噸。根據目前的交易項目以可以實現到2008年減少4.7%的排放,超過總目標的一半多。
3. 加拿大2002年12月17日,加拿大簽署了該公約。與此同時,眾多的民意測驗顯示,對該條約的支持度大約在70%。當然也有反對者,主要是一些商業團體、少數氣候研究的科學家和能源業人士,他們大多和美國政府持相同觀點;另外也有一些人,是擔心「美國不受京都議定書影響」會使加拿大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到2005年為止,爭論還僅限於艾伯塔(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產地)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的口水戰。但是,還是有國家分裂的疑慮,尤其是艾伯塔地區。
為了減輕這種擔心,聯邦政府將會爭取更多把燃料賣給美國的指標,尤其是天然氣。

4.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一開始拒絕了簽署京都議定書。前澳大利亞總理約翰·霍華德聲稱該條約會減少澳大利亞人的工作機會,澳大利亞為減排做的已經夠多的了。聯邦中的反對黨--澳大利亞工黨,卻完全支持京都議定書,這成為澳大利亞政治中最嚴重爭論的議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2005年7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在一起簽署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關係》。
之後,澳大利亞為了達到參加2005年馬來西亞東亞峰會的要求已經補簽了京都議定書。2007年12月3日,澳大利亞正式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5. 日本
由於該議定書以京都為名,是世界上少數以日本地名命名的國際重要條約,日本官方與民間普遍以此為榮。日本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基本上都是全力支持京都議定書。日本目前也是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中,綠色能源發展最進步的國家

6. 中國
中國政府於2002年9月3日通過簽署京都議定書。由於中國是條約控制綱要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已發展的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然後發展中的國家,好比中國,才必須跟進。而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於中國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可以販售溫室氣體排放權。

7. 印度
2002年8月印度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由於印度是條約控制綱要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

8. 美國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條約只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才會對美國有效。
但出席國際遏止全球暖化高峰會的美國代理團長表示,在布殊主政期內,美國不會改變反對京都議定書的立場。會議今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揭幕,討論聯合國京都議定書在2010年屆滿後的問題。美國代理團長沃森說,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輸出者的美國,在布殊主政期內沒有跡象會改變決定。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主政時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布殊上台之後,認為它不會符美國利益而把它一筆勾銷。美國總統在殊的任期將在零九年一月一日結束。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根據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
  從太陽輻射出來的光線原本波長較小,越過大氣層時可以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氣體而抵達地球表面;然而,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會被二氧化碳等氣體阻擋,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以致地球上的溫度逐年增高。

  全球溫暖化造成的影響包括: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衝擊低地國及多數國家沿海精華區,並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不正常暴雨、乾旱現象以及沙漠化現象擴大,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全球暖化的確嚴重影響生態系統,將來甚至令一些動物滅亡!
全球暖化亦可能極大地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我們應該將自己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降到最低程度,盡量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
現在全球暖化仍未到嚴進的地步,但到100年後,全球暖化已經無法拯救,全球暖化的影響如下:
1.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
 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
 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2.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導致暴雨增加,
 水災會更加頻繁,水災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
3.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
 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
4.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率上升,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
 沙漠有擴大的危險。
5.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
 但整個生物多樣化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6.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反而會迅速下降,
 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減低溫室效應的影響,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
  從內心去珍惜能源、愛惜環境,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出門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步行更好,以節省汽油的消耗量。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做得到的事。

生態系統
  上升的氣溫已經開始影響生態系統。歐洲和北美的蝴蝶已經將它們的活動範圍向北移動了200公里,植物跟隨其後,而大型動物的遷移受到城市和公路的阻礙,沒有這麼迅速。在英國,春季蝴蝶比二十年前要提前平均6天出現。在北極,哈德遜灣的結冰期比三十年前要縮短了三個星期,這干擾了北極熊的生存,因為它們無法在陸地上捕食。
  兩份2002年發表於《自然》的研究調查了科學界關於最近動植物區域或季節習性的改變的研究。對於最近出現變化的物種而言,有五分之四將其活動區域向兩極或高緯度遷移,出現了「難民物種」。青蛙的產卵、花的開放以及鳥的遷移平均每十年提前2.3天。一項2005年的研究結論稱人類活動使溫度上升及所導致的物種習性改變的原因,將這些後果和氣候模型的預測相比較的結果支持了這些論斷。甚至青草第一次出現在南極大陸上。
  森林面臨潛在增加的火災的威脅。北美的被燒毀的北部森林的10年平均值,在數十年內一直穩定在一萬平方公里左右,而自從1970年以來逐漸升高到每年超過二萬八千平方公里。
生態生產力
  平均氣溫以及二氧化碳的增加可能在某時刻起具有促進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效果。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比起氧氣來說相當稀少(0.03%對比21%),這種二氧化碳的稀缺在光呼吸過程中十分明顯,因為二氧化碳非常缺乏,氧氣得以進入植物的葉綠體中,佔據卡爾文循環中二氧化碳本來應該佔有的位置。這使得形成中的糖類被破壞,阻礙了生長。衛星數據顯示北半球的生產率自從1982年來已經有了增長(然而很難將這種增長歸因於某個特殊因素)。
  IPCC的模型預期CO2的高濃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植物群落的生長,因為在許多地區水或營養是限制性的因素,而非CO2或是溫度;在那之後,溫室效應及升溫將會繼續,但不會再有生長上的反饋。
  瑞士樹蓋高程觀測項目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高CO2濃度下,緩慢生長的樹種只能在短期內得到生長的推動,而長期的獲益者是藤類等快速生長的植物。一般而言,特別是在雨林中,這意味著藤類將成為占優勢的物種;而由於生長周期很短,它們所積聚的碳很快就會因為腐枝的分解而重新回到大氣中。相反的,緩慢生長的樹木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化數十年。

資料搜集:陳于文、劉嘉欣、盧美玉

資料篩選:全組

資料考察:陳于文、劉嘉欣、盧美玉

報告撰寫:劉燕燕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如果能夠以澳門地區的現況作出一些介紹就更好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