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Announcement(告)最新

2007.1.7
各位同學,請注意(並請科代表及各組組長傳達消息予同學):
一.第四階段的報告,請於三月二十四日前上載;
二.最後一部份,即第五部份,需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上載;
三.全文請各組於四月二十一日前依下列指引作整理,並於五月十三日前列印釘裝交科代表
全文定稿指引如下:
1.請作必要的文字字數整理,全文以五千至一萬字以內為宜(不包括參考文獻);
2.請作必要的句子、用詞、錯別字等的檢查及修改
3.請按A4大列印,並制作硬皮封面底,並於影印公司釘裝
4.影印並釘裝數量:組員人數+2
5.內文格式將於四月份上載於網站,請屆時同學按之進行整理。
6.最後將選出三份優秀報告,於特定時間進行校內公開簡報,詳細未定。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12B 第四組

從澳門放眼到世界
由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引申至可持續發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從人類誕生到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範圍較小,總體看來,人與自然、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基本上是協調的。而且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淨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 人口壓力
2. 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3. 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
1. 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
2. 經濟、技術水準落後
3. 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工業革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加快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步伐。隨著許多國家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一味濫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使地球資源過度消耗,生態急劇破壞,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空前緊張,傳統的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如果繼續延用傳統的發展模式,各種問題的最終激化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人類必須重新做出選擇,尋找一條既能保證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能維護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的發展道路。

環境保護是人類針對環境提出的積極對策,20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並未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日、美等國家出現了反污染運動,但仍比較狹義地把環境保護理解為只是對“三廢“的治理,是局部的問題。沒有把環境污染與整個生態危機聯繫起來,對其危害性與複雜性認識不足,也沒有把環境問題與社會因素聯繫起來,所以未能提出解決的根源。



參考資料:
http://www.xinzhiwang.com/education/tree/gaozhong/1/dili/2_17.htm

《環境保護於可持續發展》 7-5025-2809-1 作者徐新華、吳忠標、陳紅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0.1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

世界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有著原則的區別,認識到環境惡化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理解環境問題實際上是發展問題,理解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創造人類美好的生存環境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研究問題:
1、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
2、從《澳門環境狀況報告》分析澳門面對的環境問題。
3、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好處與壞處。
4、甚麼是可持續發展﹖
5、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甚麼﹖
6、如何盡量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
7、為甚麼環境問題的核心是發展問題,而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先要解決環境問題。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
本組將會先從互聯網絡、報紙、雜誌等地方尋找澳門當前面對的環境問題,然後再拿全球的環境問題作為探討,研究為何發展中的地方總是環境問題特別多,而且人們又如何冷淡忽視這些問題。
為了得知澳門居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本組亦會設計一份問卷來作為調查,而數據亦將會納入為本報告的其中一部份。
接著亦會在網絡上尋找其他文獻資料,再和自己觀察、詢問、調查的結果作為結合,然後歸納為一份報告。



研究步驟:
第一章:緒論 (2007年11月18日~2007年11月24日)
提交研究背景、動機、目的、問題、方法、步驟、範圍等

第二章:文獻探討 (2007年11月26日~2007年12月18日)
整理所得文獻資料,交給組長整理後,然後提交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2007年12月21日~2008年1月31日)
設計問卷,查訪路人,網上尋找資料等,然後把資料集合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2008年2月2日~2008年2月30日)
把之前所得來的資料集合後,經過刪改、校正後,再把資料重新排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2008年3月4日~2008年3月31日)
在完成報告草稿後,重新檢閱一次,然後詢問同學、老師的觀後感和意見,之後再作修訂。



研究報告的分工:
資料搜集:王秋玲、黃遠紅、張偉傑
資料篩選:洪培華、洪婉華、林錦聰
資料考察:全組
問卷設計:全組
問卷調查:全組
問卷綜合數據:王秋玲、黃遠紅、張偉傑
問卷數據分析:洪培華、洪婉華、林錦聰
報告撰寫:洪培華
報告核對:全組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研究範圍:
澳門:本地居民 (包括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等)
網絡:其他地方的居民 (國家不定,以結果為準)


名詞解釋:

酸雨:正式的名稱應為酸性沈降,它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5%B8%E9%9B%A8&variant=zh-tw#.E9.85.B8.E9.9B.A8.E7.9A.84.E5.8D.B1.E5.AE.B3



全球暖化: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8%E7%90%83%E5%8F%98%E6%9A%96&variant=zh-tw#.E9.80.A0.E6.88.90.E7.9A.84.E5.BD.B1.E5.93.8D



水污染:人為或非人為,把油、垃圾等東西快速或滲入海水中,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或中毒等。


參考資料:
www.ipm.edu.mo/p_journal/2006/06_4/60.pdf


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基本概念:完整意義的可持續發展以當時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個方面可持續性的和諧統一。

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1、公平性原則;2、持續性原則;3、對環境負責的原則;4、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原則;5、共同發展的原則;6、和諧性原則;7、需求性原則。


參考資料:
http://www.sooxue.com/gxzs/jyz/200604/24735.htm

《可持續發展概論》編號:7-209-02541-3 作者:王信領、王孔秀、王希容 出版單位: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12;〉、l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呃,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回應,希望得到任何意見啦,謝謝